上调水价,可以,但必须让百姓明明白白“被宰”


  在全国销售电价刚刚上调之际,一则关于湖南长沙、岳阳等城市水价上调的消息又引发广泛关注。“虽然调价方案已获批,但由于还有程序未完成,长沙水价调整的具体时间暂未确定。”昨日(12月5日),湖南省物价局一名工作人员表示,成本费用上涨是此次湖南省水价上调的主要原因。从中国水网获悉,江西、贵阳、九江、福州等省市也纷纷准备对水费、垃圾费进行合并收取,这或许将导致水价上涨。

  对于近几年各地上调水价的理由,总结起来有两条:一是水价总体偏低,没有反映水资源的稀缺程度和水环境治理成本,导致浪费严重,不利于提高居民的节水意识;二是水价偏低导致供水企业面临经营亏损的压力。但这些并不能成为水价一直上涨的理由,政府要做的是如何扭转从水的供应管理,到供水成本、定价机制等的扭曲机制,给民众一个明明白白涨价的理由。

  对于上调水价的第一个理由,笔者觉得是完全站不住脚的。不管我国的水价与国际上的标准是否存在差距,以上调水价来鼓励节水并不是很好的说辞。尽管3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依然处于较低位置,中国人的人均收入水平依然处于最落后国家的行列,拿“国际接轨”来上调水价只能是个“愚民”的荒唐理由;而从提高节水意识来说,上调水价难道就能够解决水资源浪费的恶习了吗?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节约用水不用政府提醒民众也晓得,因为多浪费水必定还是要自掏腰包;而对于一些用水不需要自掏腰包的行政和企事业单位来说,他们对水价上涨并没有任何感觉,因为再浪费多少水,与他们切身的利益并没有任何关系,因此政府提倡节约用水应将行政和企事业单位作为节约用水的主要对象,而不是在居民基本用水上涨价。

  对于上调水价的第二个理由,笔者觉得更不能成为推动水价上涨的理由。我们知道,很多供水企业亏损的根本原因,与在垄断经营状态下,管理不善、人员大量超编密切相关。据统计,由于供水企业管理不善,全国城市公共供水系统管网漏损率在20%以上,城市供水每年损失至少在100亿立方米。供水单位人员超标导致管理费用过高,企业员工享受着垄断带来的高福利、高工资,更是企业亏损的重要原因,很多城市供水单位人员超编在50%以上。再加上企业盲目建设导致设施能力过剩,将经营成本与政策性成本混淆,导致成本不合理上升,凭此作为水价上涨依据是极为不科学的,也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的。更何况供水企业的供水成本核算并没有经过第三方机构去核实,更没有人去剔除那些不应该由消费者承担的附加成本。因此,在经营垄断、成本模糊和价格机制存在诸多问题的情况下,涨价不但不能达到节约用水的公共政策目标,反而成为企业转嫁不合理成本的借口。

  一些政府却把节约用水,帮助水企业盈利的希望完全寄托在涨价上,显然没看到我国水价机制存在的根本性问题。不断上涨的水价里面到底被隐藏了多少腐败成本,哪些该由企业自己负担的?哪些该由消费者承担?如果这些问题不能明明白白摆在桌面上,即使你拿着节约资源、环境保护等涨价理由,通过看似合法的“涨价”听证会,都不能使广大公众信服!

  合理水价的形成,一方面要合理确定供水的真实成本,另一方面要改进管理、投资和监管机制,明确水价机制,让百姓接受涨价的理由。近年来,水价一直在上涨,但对企事业单位和居民节水意识的培养作用不大,很多地方只管涨价,不注重从机制上完善。结果是,尽管水价一直在涨,但既没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也没减少供水企业的亏损。

  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节约用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提高全民水忧患意识和节水意识,厉行节约用水,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既是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的根本措施,也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只有真正建立和理顺水资源的价格机制,才能一劳永逸解决水资源浪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