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后,央行对部分中小商业银行实施了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措施。这些银行主要是城市商业银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作为央行应对流动性管理压力,打压通胀预期的工具走上前台。
诚然,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有利于控制信贷规模,降低投融资风险。然而,当前中国的通胀预期的背景并非信贷这一简单要素决定。通胀预期很大程度上是不协调造成的:商品供给不协调与收入分配不协调之间产生了较大的落差。要降低通胀预期,必须在实体经济上找到出路,简而言之,体现在提高社会满足人们日常需求的能力,提高人们支付日常需求的能力。这两方面集中体现的一点就是就业。
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主要面向中小型银行,因为中小型银行占据了60%左右的信贷风险。通过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确实能够达到一定程度上的控制风险。然而,中小型银行的信贷客户主体是什么?中小型工商企业、三农建设工程等。这些企业或者项目普遍存在“资产与经营质量不高,对其贷款成本高、收益小、信用差、风险大”的特点,所以造成了中小型银行信贷风险大的事实。
央行为求短期内将CPI打压到5%以下,选择中小型银行作为突破口,无异于是一剂猛药,应该能起到控制信贷的作用。然而,通胀预期是否能如愿下降?当惠及日常商贸服务,提供更多密集型就业机会的中小型企业得不到有效信贷,如何解决前述的两大不协调问题?于我看来,无异于饮鸩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