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素质教育沦陷说起
——两种对立发展观的斗争一刻都没停止过
强国论坛网友中华是我亲爱的家,他是一位教师,最近他贴出一篇帖文:《素质教育的提法,掩盖了教育事业的深层次矛盾》,此前他还有过一篇帖文:《我们都在坏的学校教育下长大 》,这是一个教师的观点,他说:“善良人们的期待,是必定要落空的。如同声势浩大的‘万里大造林’,被发现是个莫大骗局;人们也必将发现,教育界大人先生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策,也不过是一个骗局,而且是一个更大的骗局。”具体地说:“素质教育这个术语,极其抽象、笼统,看不出它有什么新时代的价值取向”;“素质教育不但没有遏制应试教育,反而成了应试教育的护身符”;“掩盖了教育事业的深层次矛盾。当前中国教育界存在的问题多多”;“素质教育的实施,无视广大教育的正当权利和自由,不能不引起广大教师的强烈厌恶”。我和这位教师的观点有所不同,我认为今天的教育只能说是素质教育的沦陷,这种沦陷说明两种对立发展观的斗争一刻都没停止过。
一切事物的发展中,人的发展是第一位的,因此教育应当列于经济发展之上,只有教育发展了,每一个人都得到充分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才有可能更快更健康。改革之后教育发展虽然也很迅速,但是并不是放在经济发展之上,原本苦于没有足够的教育投入,如是说在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教育发展的很好很健康,那纯粹是扯淡。上个世纪的教育振兴计划提出到上个世纪末把教育的投入提高到GDP的4%就力图努力增加教育的投入,实际上明年才有可能实现这个目标,整整要推迟12年。教育产业化在国外也是有争议的,而国内却出现波涛汹涌之势,一个培养人的事业成为一种投资事业,家长为教育孩子的消费都成了一种投资。既然是投资,必定求投资回报,这时教彻底的沦陷了。
解放之后曾经有过一场规模很大的批判武训的运动,武训倡导的是“改变命运的教育”,接受了教育,改变命运,而后又成为统治人的“人上人”,这个批判并没有错。而这场运动的根本错误是用极其粗暴手段对待知识分子。
陶行知先生写于1926年12月的《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是中国教育的经典文献,他说“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前面是万丈悬崖,同志们务须把马勒住,另找生路!”
陶行知所批判的就是为了改变命运而接受的教育。
叶圣陶先生在一篇:《“教育生活”——怀念陶行知》的文章中说:“就教育的目标说,一派希望受教育者成为工具,另一派希望受教育者成为人,独立不倚的人,不比任何人卑微浅陋的人。就教育的理解说,一派认为受教育者像个空瓶子,其中一无所有,开着瓶口等待把东西装进去,另一派认为受教育者自有发掘探讨的能力,这种能力只待培养,只待启发,教育事业并非旁的,就只是做那培养和启发的工作。就教育的方法说,一派注重记诵,使受教育者无条件地吞下若干东西,另一派注重创发,不但使受教育者吞下若干东西,尤其重要的在使受教育者消化那些东西,化为自身的新血液,新骨肉。”
解放后两种教育观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素质教育的提出绝非偶然,其一,素质教育是1994年8月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第一次正式使用素质教育的概念。其二,素质教育的提出是针对“应试教育”。
关于这个问题可以查阅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相关文件:《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如是说素质教育沦陷了,不能说素质教育是一个骗局,更不能说素质教育错了,而是两种教育观点的斗争中“应试教育”始终占了上风,是教育改变命运,教育投资论,教育产业化占了上风。
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提法,掩盖了教育事业的深层次矛盾》一文所罗列的问题没有错,但不等于素质教育提法错了。类似的问题在其他领域同样存在:
关于经济发展,改革初期的方针是“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结果是效益有了,公平并没有兼顾;迄今中国的基尼系数或已经超过0.5,但这并不是改革的初衷。
医改的最初方针可在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看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全民族健康素质的不断提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全党、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卫生事业,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并强调:“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防止片面追求经济收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的倾向。”结果是基本医疗体制被冲垮了,形成“以药养医”,造成群众的看病难。
关于住房改革,“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简称23号文)的纲领性的政策:“对不同收入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供应政策。最低收入家庭租赁由政府或单位提供的廉租住房;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其他收入高的家庭购买、租赁市场价商品住房”。但最终是形成完全由市场引领的住房体制,形成了房价高涨,住房难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林林总总,中国发展确实出现了令人尴尬的现象,而这些现象与问题都与改革初期的方针背道而驰,都是南辕北辙的结果。从邓公的“摸着石头过河”到“科学发展观”,中国社会转型,改革决不能动摇。但是始终有这样一些假货、一些“砖家”、“叫兽”、“精蝇”试图在扭转改革的方向。
如果中央政府也就这样默认了,那么可以用这个结果否定整个改革,但是所有的这些结果都能没有被中央政府默认,中央政府致力于恢复改革之初的方针,这些年不断坚持调控,加强民生的投资力度,都是力图改变这种现状。
不过这种努力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也确实存在着种种困难,这种困难就是国内已经出现了深刻的信任危机,这种危机来自于腐败。因此中华是我亲爱的家的观点受到许多人的认同也是情理之中。
叶圣陶在《“教育生活”》中还有一段话:“有人说,要把教育办好了,才可以把中国弄好。这自然见出对于教育的热诚和切望,可是实做起来未必做得通。还是调转来说,要把中国弄好了,才可以脱出前一派教育的窠臼,彻头彻尾地推行后一派的教育。”
“要把中国弄好了”在今天中国的深刻含义就是彻底根除腐败,这样中国的发展才有出路,这样在两种不同发展观的斗争中科学发展观才有可能胜出,这样素质教育才能成为现实。
笔者在写这篇帖文的时候,原铁道部长刘志军被免职,并接受调查,这件事情在国内震动很大,有的铁路单位放鞭炮庆贺,就这件事情看,我们没有理由不信任中央反腐败的决心,中国还是很有希望的。
二〇一一年二月十四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