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欧到北非的中介——中亚的“颜色革命”


我曾指出:此前爆发在突尼斯和埃及的这场北非的民主运动实际上是“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组成部分。这场民主化的路径在1970年代中期由伊比利亚半岛展开,拉丁美洲及东亚随之跟进——其核心事件就是那场发生在中国的“风波”,而最为波澜壮阔的则是1989年的东欧的“天鹅绒革命”直至现在北非的“茉莉花革命”。然而,事实上,在东欧“天鹅绒革命”与北非“茉莉花革命”之间,还有一场同样值得重视的爆发在中亚的“颜色革命”为其中介。
 
    所谓“颜色革命”,又称花朵革命,是指21世纪初期一系列发生在中欧、东欧独联体国家的以颜色命名,以和平和非暴力方式进行的政权变更运动,而且这些运动有向包括中东的一些地区在内的地方蔓延的趋势。需要强调的是:颜色革命并非真正的革命,一个国家发生革命,一般都有深刻的政治与经济原因,其关键的因素应该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出现了深刻矛盾,但这些国家“颜色革命”的起因并不是维护或打破现有生产关系的斗争。在这些国家,不管是执政者还是反对派,基本上政治纲领和主张都差不多,只不过具体内容和政策的实施程度有所不同而已。反对派之所以要发动“革命”,是因为虽然全民选举这种形式为他们提供了执政的可能,但由于实际上得不到足够的选民支持,又想推翻现任政府,夺取政权。便采取引起群众运动的“革命手段”,以实现上台执政的目的。可见,这样的“革命”实质上是一种人为强制性的权力再分配。参与者们通常通过非暴力手段来抵制他们所认为的独裁政府,拥护民主、自由以及国家的独立。他们通常采用一种特别的颜色或者花朵来作为他们的标志。颜色革命已经在塞尔维亚、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这几个国家取得成功。我们不妨来看个究竟。

格鲁吉亚: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格鲁吉亚盛产玫瑰,故得名。)是2003年11月在格鲁吉亚发生的反对当时总统谢瓦纳兹及其所领导政府的一系列示威活动,其领导人反对党领袖萨卡什维利每次公开露面都拿一枝玫瑰花,因此被称为玫瑰革命。最终,萨卡什维利领导的反对党获得了胜利,建立了民主选举的政府,其本人当选格鲁吉亚总统,而原格鲁吉亚总统谢瓦纳兹辞职。在2004年03月28日进行的格鲁吉亚议会选举中,萨卡什维利总统领导的政党获得全部150个议席。

乌克兰:乌克兰的栗子花革命(又称“橙色革命”)(乌克兰首都基辅的市花是橙色的栗子花。)是指2004年至2005年围绕2004年乌克兰总统大选过程中由于严重贪污、影响选民和直接进行选举舞弊所导致的在乌克兰全国所发生的一系列抗议和政治事件。在2004年10月31日的乌克兰总统大选中由于没有任何候选人达到法律规定的50%的多数,因此在同年11月21日在得票最多的两名候选人维克托•尤先科和维克托•亚努科维奇之间举行重选。但是众多乌克兰国内外观察员报道说官方宣布的亚努科维奇获胜的结果是舞弊导致的,同时这也是公众普遍感觉到的。这个选举舞弊导致了这场抗议。尤先科的选举活动中使用橙色作为其代表色,因此这场运动使用橙色作为抗议的颜色。这个运动的标志是橙丝带和一面书有“对!尤先科!”的旗。选举结果被公布后上百万抗议者聚集在乌克兰首都基辅的市中心独立广场及河腊沙机大街,尤先科的支持者建立了一个24小时不断被占据的帐篷城,同时在乌克兰全国爆发了一系列由反对派组织的抗议、静坐、大罢工等事件。迫于这些抗议运动乌克兰最高法院宣布这次重选的结果无效,并规定在同年12月26日重复重选。这次第二次重选受到严厉的观察。乌克兰国内和国际的观察员均确认这次第二次重选基本上没有任何问题。尤先科在这次重选中明显以52%的结果获胜。亚努科维奇获44%。2005年1月23日尤先科入职,标志着橙色革命的最终胜利。

吉尔吉斯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郁金香革命(又称黄色革命,柠檬革命”)(吉尔吉斯斯坦首都市花是迎春花,为黄色,发生革命的时间正是迎春花开的季节,故称黄色革命,或者柠檬色革命。)指2005年2月27日和3月13日的议会选举之后,中亚地区的吉尔吉斯共和国总统阿斯卡•阿卡耶夫及其政府的倒台。这次革命的目的在于结束阿卡耶夫及其家族和伙伴的统治,人们普遍认为他们已经日渐腐败和独裁。阿卡耶夫在革命爆发之后逃往国外。4月4日,在议会代表团出席的情况下,阿卡耶夫在驻莫斯科大使馆中签署了辞职声明,4月11日,吉尔吉斯议会批准了他的辞职。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国家在变革前,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变革后,实行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其历史背景,主要是美国汲取了越南战争的教训,里根总统把输出民主主义的大任,由中央情报局转交给了美国民间,此后这个民主运动的民营化在欧亚大陆结下丰硕成果,如今甚至似乎已俨然茁壮成长为一大产业。从其过程来看,都是从放任思想舆论入手,形成多重价值观念碰撞的局面;并结合经济利益的诱惑和渗透,逐渐控制目的国高层政治精英,进而通过权力对国家经济命脉的控制,导致国家财政崩溃和民生事业后退,引发社会反弹和混乱,迫使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解体。

从具体原因看,表面上,三国“革命”的发端无一例外是大选舞弊,但有两个深层次的原因值得重视。

其一是经济上的失败经济的失败,往往让一个政府迅速丢掉其支持率。颜色革命接连席卷三国前夕,恰逢部分独联体国家遭遇转型期阵痛,无力推进产业调整。以吉尔吉斯斯坦为例,自1991年苏联解体后,该国GDP基本呈总体下滑趋势。世界银行数据显示,至2002年,吉尔吉斯斯坦GDP仅为1991年的69.7%。格鲁吉亚情况类似,独立后的该国经济长期深陷危机,到2002年,格鲁吉亚近95%的家庭收入处于贫困线以下。占独特地缘优势的乌克兰则靠美俄援助支撑。1992-2001年,乌克兰共接受美国经济援助约20亿美元,而截至2000年底,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借款也超过了20亿美元。

要之,“颜色革命”的根本原因, 是经济的长期不振, 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经济衰败使得政府执政的绩效合法性不存,其最终结果只能是改革或者革命。“颜色革命”是改革与革命之外的第三种选择。市民走上街头“革命”但极少流血暴力,执政党则失去改革机会,黯然下台。

其二则是这些国家近些年来腐败现象泛滥成灾。格、乌、吉三国是世界腐败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国家。在格鲁吉亚,大企业大多控制在包括谢瓦尔德纳泽家族在内的经济寡头手中。“影子经济”猖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以上。许多政府官员千方百计把大量的外国援助和国有资产装入私人腰包。目前,格前任政府高官中有多人在新总统萨卡什维利的“反腐浪潮”中“落水”,其中包括前能源部长、前电信部长、前副总检察长、前全国铁路公司总裁等。乌克兰的情况有过之而无不及。乌反腐官员指出,乌处于银行控制外的货币流通量占全国货币总量的43%,而在其他经济转轨国家,这个比例不超过25%。乌金融资本的50%都是来源于灰色经济。在商业活动中,乌几乎每位行政领导和业务执行人员都绕过公司索取个人回扣。在吉尔吉斯斯坦,以阿卡耶夫为首的政府高层腐败现象非常普遍。阿卡耶夫当政期间着力扶持自己的亲属从政,试图修改宪法延长自己的统治或为自己的“接班人”铺路。在“颜色革命”爆发前后议会选举的75个议席中,被提名的有阿卡耶夫的女儿、儿子和几个亲戚、政府总理的儿子和总参谋长的女婿。阿卡耶夫的长子、长女都是经营大型超市和加油站的大企业家。

颜色革命为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国家体制更换模式,对于那些现在还处于传统威权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阶段的国家而言,无疑具有极大的示范和启示作用——或许,这就是此次北非“茉莉花革命”的动力和方向。对于中国,当然也不无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