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对通胀的焦虑和对未来的希冀,我们跨入了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如今,凡是有基本生活体验的人,都已经深切体会到了物价上涨的猛烈程度,通胀早就成为国人心中最苦闷的因素。
预料,本周即将公布的CPI数据又将创出新高,目前市场普遍预计将超过5.5%,甚至有机构做出了可能突破6%的预测。与此同时,即将出炉的1月份新增贷款量的预期同样不低,极有可能再次创出1万亿元的天量。
本轮通胀尽管成因错综复杂,美元泛滥带来的输入性通胀压力,成本推进和需求拉动的迹象也都十分明显。但归根结底,造成现如今通胀形势日趋严峻的最根源性因素,还是2003年之后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始终保持着近乎双位数的高增长,同时货币政策几乎就没有“事实上从紧”过。尤其是2008年之后,天量信贷井喷所造成的巨额流动性泛滥,才是本轮通胀接近失控的根源。
从2000年到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实现了5倍的扩张,目前央行的资产规模近26万亿,远远超出美联储的2万亿美元的资产。这十年,中国的广义货币M2余额增长了5倍。尤其是刚刚过去的2009年和2010年,年度新增贷款分别高达9.6万亿和7.9万亿,两年就放出了将近18万亿。2008年前,信贷增量每年定额基本是3万亿上下,这意味着常态时期6年以上的信贷规模在短短两年天量信贷就完成了。信贷GDP比加速失衡的迹象日益明显。
信贷是形成广义货币M2及通胀压力的主要来源,只要天量信贷的“强心针”刺激政策不结束,M2继续暴涨、通胀失控就只会是铁板钉钉的事情。2007年底,中国的M2余额为40万亿,而2010年底,短短三年时间这一数据已经飙升至72万亿,早就超过美国最新的9万亿美元,而中国GDP规模也就美国的三分之一。粗看就能领略到市场热议的货币超发并非空穴来风。全球五大货币占全球GDP的70%以上,M2也就增长了8%不到。而中国则以20%的增速连续多年雄踞首位。而在同样试图刺激经济的欧美,增速也就保持在3%到5%的基准。
细细梳理完这些年的货币金融数据之后,目前严峻的真实通胀形势也就不难理解。所以,治理通胀的当务之急当然是收紧货币政策。如果不能“事实上”收紧货币流动性,遏制通胀就是一句空话。尽管对于加息和提升准备金率等一系列紧缩政策,饱受不少学者的责难,甚至认为央行现在错误判断了形势,但在笔者看来,央行正在走向通往正确方向的轨道上。而过去两三年,中国货币金融系统偏离正常轨道太远。
故而,面对着经济金融数据的高歌猛进,紧缩政策组合拳必须坚持到底。虽然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央行持续三次加息、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但是我们如果把时间维度拉长,从08年金融危机爆发到2013年这样一个五年中长周期来看,目前的货币紧缩政策不过是上半场刚刚开始的阶段,如今的这一轮紧缩周期会一直持续到美联储升息周期结束、国内货币环境回归正常为止。到时候,通胀才可能戛然而止,经济“软着陆”方才可期。
其实,货币信贷的肆意放纵,带来的还不止是恶性通胀的潜在风险,而且会带来实体经济泡沫化趋势日趋严重。更让人忧心的是,这些称之为“过剩流动性”的资本,近几年几乎完全离开了实体经济,更愿意以热钱的形式存在于资产市场,赚快钱的冲动十分强烈。经济泡沫化、产业空洞化可能将成为中国经济难以逃离的悲惨宿命。笔者有一位福建泉州的“忘年交”老朋友,曾是恒安集团的早期创始人,在几年前的一次闲聊中得知,他早已将其巨额的资金,和朋友周转于江浙等地的房地产领域,而不敢将这些资金投入实业经济之中。至今,他依然不情愿再回归实业的辛苦!
对于活跃于中国经济舞台的闽商、浙商、苏商、晋商,这些之前依赖制造业起家的人们来说,他们每个人手中掌握着少则数百万、多则数亿、数十亿的资金,这些资金更愿意以热钱的形式存在,游离于房地产市场、煤炭矿石等资源领域、或者是股票期货市场,却是再也没有心思进入制造业。这些钱走到哪,哪里价格就会失控。如果不能合理引导或回收这些货币,遏制通胀就只会是一个传说。
如今,以天量信贷为支撑的撒钱式经济刺激模式,到了需要彻底反思的时候了。虽然我们早在2009年6月份就开始对这一贻害无穷的政策进行过深刻的论述。(本文作者倪金节为专注于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研究的财经作家,最近一本书是《好泡沫还是坏泡沫?》。)
货币紧缩上半场刚刚启动不久
评论
编辑推荐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