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盆羊肉


水盆羊肉

 

○许石林

 

先前写的《一碗羊肉泡引发的战争》一碗羊肉泡引发的战争,算是写了羊肉泡了。其实我是不愿意写这个东西的,因为一说到陕西小吃,无不写这个,我就不麻烦了。

这里要说的是,真正的羊肉泡,不是一般您看到的谁写的羊肉泡,也不是您在西安见到的羊肉泡。羊肉泡,必须落在泡上,所以,关中东府如蒲城、富平、澄城诸县的羊肉泡才是羊肉泡,因为它泡。但是,强大的西安饮食市场给羊肉泡另起了个名字;水盆羊肉。以区别于他们根本不泡的羊肉泡。在蒲城、富平、澄城等县,你说羊肉泡,就单指所谓水盆。你在西安见到的那种用小锅煮的,应该叫羊肉煮才对。口味是从小培养的,我就不喜欢吃这种小锅煮的。尤其不喜欢给其中加粉丝。

就像做衣服,您懂的:两种材质不同的布料搭配缝在一起,很容易因为缩水度不一致,洗一水就造成卷边儿、扭曲或走形儿,做饭同理,粉丝跟羊肉、尤其跟掰碎了的面饼(馍)的吸水性、吸味儿性不一样,如果火候掌握不好,馍都糊烂了,但粉丝还没入味儿,所以,粉丝成为一碗羊肉泡里的异己,简直是反动分子搞破坏。有的羊肉泡里还加豆腐干,更不靠谱儿!

可是,大约从上世纪80年代起,西安就有了这种加七加八的羊肉泡,因为加了一些“反动分子”,所以被称为“优质羊肉泡”。这种没文化、恶毒、笨拙的说法,一直沿用到现在,并且从西安市蔓延到周边乃至更远的县镇了。今天,您到一家羊肉泡店,进门可见柜台后面一双白眼冲你翻着,生冷憎倔的声音,倨傲地问:“优质滴吗还是普通滴?”您要是请外地朋友来吃饭,被他(她)这么一问,您还好意思不点所谓优质的?所谓优质的,就是除了能多两片肉,再就是我上面说的多了一些专门搞破坏的“反动分子”。

年前回陕西,专程请开车送我回家的朋友小何路过某县,吃水盆羊肉,那家的水盆的确好吃!惟有馍不像蒲城那种在铁铛上先轻轻烙一下,再到炉膛里烤得肚子鼓起来、表面干脆。这家的馍是烙熟的,所以我让小何吃两块,掰两块,一大一小,先吃小的,后吃大的,吃完再掰。您要是全都掰了泡,后面的就泡烂了。这家让我反感的就是学了西安的坏毛病,将水盆羊肉分优质和普通的。我很想跟他要一碗劣质的,看他怎么做。

将原本普通的小吃,故意分优质普通,无非是为了提高利润。在商言商,您赚钱赚得高明,支持!顶!但是,这么笨蛋地分优质、普通,的确是没文化的——您在这边高声一口一个“优质滴吗普通滴?”让那些吃普通的人心里怎么想?我不认为文化是脱离日常生活,只用来显摆炫耀的。比如我说我们陕西,连个羊肉泡的名字都没取好,就别炫耀自己的什么多少代古都、文化大省、历史厚重啥的了,没用!我认为真正的文化,就是金岳霖先生说的“夹杂在别的东西里的甜”,即在活着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的那种文化。羊肉泡、水盆羊肉,我觉得倘若能很巧妙地区别你们所谓优质版普通版,给吃普通版的我们留点面子,不刺激伤害我们,就有文化了——我有个创意,但是这儿不说,我就是这么硌涩,凭什么呀?找你的文化大省去!

 

 

                                                       20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