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房子


有一次,我在某网站玩建房子的游戏,除了居民楼之外,玩家还可以选择建几种公共服务建筑,我不假思索就选择了邮局和电影院,后来想,这或者是潜意识在发挥作用。

 

童年时代,家住在绳金塔附近,虽然在记忆中它最早的面貌,还到处是仰面朝天的粪坑,但究竟离城里不远,到最近的爱国电影院,步行也不过二十分钟;到最近的书店知青书店,大约只需半小时。在我能认字读报的时候,虽然没有多少钱去光顾它们,但一想到它们触手可及,心里就禁不住的温暖。

 

后来家里迁徙到了蛮荒的乡下,微茫的苍天下满是碧绿或者枯黄的稻田,大大小小的村落散居其间。它尽管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如诗如画,而它的恐怖,却从未有人关注。在那里,没有书店、没有邮局、没有电影院,没有报刊亭,也没有电,任何能够传输信息和文明的东西,一概阙如。我所住过的那个乡村,印象中甚至没见到大喇叭,按理说那是宣传党的伟大政策必不可少的。如果一支电影队下乡来搞宣传,还比得临时搭起竹竿,拉上银幕,开动发电机。

 

据说传销这种骗术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让参与者和外面的一切失去联系,不许看报、打电话、看电视,每天只能读指定的宣传材料,列队高呼崇拜某传销头头的口号,不需要太多时间,每个人就会变成掌握真理的动物。几十年前,在中国的乡村里居住的人,和他们的境况差不多。

 

愚昧和闭塞是世界上绝配的夫妻。武侠小说中,居于深山大壑的扫地老僧往往掌握着世上最精湛的武学,他们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再高的山也挡不住他们睿智的目光,他们是与生俱来的先知。这固然有很强的戏剧性,让懒惰的读者代入其中,兴奋不已。可是现实世界往往没这么爽快,一个人要想取得伟大成就,除了汗水之外,往往还需要见识,需要明师。我所知道的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如果不居住在通都大邑,身边一定有致仕回乡养老的大学者可以请教。我从未见过一辈子独自生活在深山老林中的文化大师,就像传销部落中不可能有正常人一样。

 

清朝有某官被任命为贵州学政,到任后召集当地秀才考试,收卷后大吃一惊,发现那些秀才没有一个能把八股制艺作完全篇。他很诧异这样的人怎么能考上秀才,官府中的老公务员解释道:“大人千万不能拿江浙来和我们这里作比较,那里交通便利,大儒云集,童竖都能出口成章。敝县偏僻,鬼打得人死,秀才们能写出这几句就算很有才华了。”某官慨然叹息。

 

拜现代通讯之赐,现在的贵州就算文风不如江浙,也不会蛮荒成那样,聪明人将越来越多。即使传播到那的书报有正确道向,有脑子的人仍会穿透它试图传播愚昧的字句,发现一些真理。再差的宣传也胜过完全的蒙昧,只要诉诸文字,百分之一百的洗脑目标是绝对达不到的,因为我自己当年就从主流报刊中发现了它们的很多可笑漏洞。

 

当然,愚昧的传播或者反而也会加重一些人的愚昧,使得他们反而不如天然的愚昧吧,但这又有什么办法呢?有一些草化为粪,而一些草却脱胎换骨,欣欣向荣,长出了果实,我觉得也是很有意义的。

 

我唯一悲观的是,每次过年回家,已经欣欣向荣的老家乡村高楼林立,却依旧没有一个报刊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