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感悟曹思源(7)


正面感悟曹思源(7)

 

十六、看破红尘,不舍红尘

至于经济学家和企业家应保持什么样的距离?曹思源认为,学者应该以出世的胸怀干入世的事情。他的人生哲学有八个字:看破红尘,不舍红尘。如果没有后面四个字就一般化了。很多人标榜看破了红尘,其实真正看破红尘就没有什么意思了。曹思源说的看破红尘是指认识到社会发展规律,急也急不来,若要拖延也难以苟延残喘。社会发展有一个火候和程序。看破了红尘,就不要着急,要坦然处之。当年四人帮横行时,他很早就断言,他们必定会垮台,后来果然就垮台了。并不是我比别人高明,是因为我看到了事物的本质,我心里比较踏实。所以,当四人帮垮台不久,我立即报考研究生。我在文革时期并没有荒废,仍然坚持看书学习。而有些人情绪低落,不读书,不看报,结果没有抓住机遇。这说明,在任何情况下,务必要内心坦荡,具备一种超脱感,同时要努力参与社会实践,以自己的思想、人格和扎扎实实的工作,优化环境,形成正面的力量,直至推动时代前进。作为研究各种社会经济问题的学者,务必积极创造条件,扩大读者群、听众群,扩大知音范围;要以出世的胸怀干入世的事业。

十七、评鉴老中青学者

谈到老一辈学者和中青年学者在名利、治学方法和社会责任感上的区别,曹思源认为,最好不要作这样的区分。老一辈学者中也有重名利的,年青的学者中也有一些很优秀,很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当然也有一些人只认钞票,不讲真理。他认为,不论老中青学者,都要提高自我修养。老一辈学者不能因为资格老,曾经作过一些贡献而心安理得地吃老本。关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中的许多重大问题,他们应该勇敢地站出来说话,不要有太多的顾虑;应该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多为真理的传播、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作一些实际的努力。至于中青年学者,特别需要有历史的眼光和哲学的胸怀。当然这里也有一个大浪淘沙的问题,若是过分追逐功利,其在学术思想上很可能就站不住脚了。

十八、关于研究环境

我国的经济学家和西方一些国家的经济学家所处的环境差异很大。比如美国的经济学家,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们的研究没有什么压力,而我国学者研究的压力却很太:往往要研究上面的政策精神,要顾及各种有形无形的条条框框、规则或禁忌。在这种条件下搞研究,跟在自由状态下下搞研究大不一样。不一定美国那些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就有多么超人的地方。我国的学者在这么受制约的情况下,也能取得许多成果,真是难能可贵。中国经济学家的建树之所以难以获得国际经济学同行的广泛认可,完全是体制和环境使然。现在很多人写文章都有顾虑:能不能发啊?曹思源认为,不能总看到现在,今天不能发的,今后可能会发,只要你的文章有真内容、真思想。我到北京以后受了很多压制和打击,但我不怕,我一定要干,不能白来北京一趟。我的许多中学同学、大学同学,他们都有一些新鲜思想,但没有机会表达。我既然在北京,且有机会说话,为何瞻前顾后、吞吞吐吐,不说个畅快呢?真正的学者是很执著、很顽强的。一般人会觉得他们划不来。但他们毕竟是民族的精英,是为大众、为未来的,不是为了个人的现实生活和物质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