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1912~2005) ,字元伯,一作元白,满族,姓爱新觉罗。启功先生为中国现代书法家、书画鉴定家、文学家。曾从戴姜福学文史词章,从贾尔鲁、吴熙曾学绘画,后又受业于陈垣。启功先生的远祖为清朝雍正皇帝的第5子和王弘画,其曾祖和祖父都是科举出身的知识分子,后家道中落。启功先生幼年丧父,少年失学,凭勤奋自学和拜求名师而成一代名家。他6岁临《九成宫醴泉铭》,11岁学《多宝塔碑》,20余岁学赵孟頫《胆巴碑》,后改学董其昌、米芾,临碑帖及历代名家墨迹,尤以习智永《千字文》墨迹最久。其书法结体精严,笔画清朗刚健,布势轻重有别,风神俊秀,雅俗共赏,个性鲜明。
启功先生长期从事教育事业,曾任辅仁大学附中国文教员,辅仁大学助教、教员、讲师、副教授。院系调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长期兼事文物鉴定工作,历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文献馆专门委员、北京大学博物馆系副教授、故宫博物院顾问、中国历史博物馆顾问、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组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佛教图书文物馆董事、佛教协会常务理事等、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文化组副组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在书法理论上,启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针对赵孟兆页“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之说法,启功提出“结字重于用笔”。他在古代法帖碑版的研究中发现,优美的字的重心不在格的正中,而在偏左边上角。在这一位置画一“十”字,其交叉点与边框之比,正好符合黄金分割率。
启功熟知清史,曾经7年点校《清史稿》。50年代注释《红楼梦》。《红楼梦》研究中,他以自己熟悉旗人上层社会文化生活的优势,从朝代、地名、官职、称呼、服饰、礼仪等方面,揭示曹雪芹运真实于虚幻的艺术手法。他以清代贵族家庭生活和风习,说明宝黛爱情悲剧并非如有些人所说的有什么深意。
启功先生精于古文,有长期的书画实践和接触古书画的机会,在鉴定古书画真伪上有较深造诣。他将出土的古代墨迹和传世的摹本、刻帖反复比较,从多角度加以论证。如对传世《曹娥碑》文辞之谬误,断定传为王羲之所书之不实;从宋代有关书中得到启发而推断传世颜真卿《竹山堂联句诗》系宋人用于黄绢屏障的临摹品,还考证了孙过庭《书谱》墨迹是原本,怀素《自叙帖》墨迹本不是苏舜钦补缺等,都具有独创见解。启功先生早年作画颇勤,善山水,风格秀逸,继承了明清文人绘画的传统;著述有《古代字体论稿》、《诗文声律论稿》、《启功丛稿》、《论书绝句百首》等。
附:启功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