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闵捷事件引发的对中国教育的思考
背景
2009年,84万高考考生放弃高考,这种弃考情况每年呈一种上升态势。就在这个时候,南京一所高中的闵捷同学同时被美国排名前50位的15所名牌大学录取。
讲下弃考
从2005年开始到今年,连续5年,每年都有10%左右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不报名参加高考。究其原因,别人的观点有以下几个:出国留学,成绩不好,学费昂贵,毕业不好找工作,被劝放弃(学校对升学率的渴求),高考压力等。
再讲闵捷
闵捷,女,19岁,长发,带眼镜,南京外国语学校2009届高三学生,耶鲁大学2009级新生。
思考
这么优秀的一个女孩,为什么对中国高校无兴趣?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在很多国家,中国学历是不被承认的——我不是在揭短——由此可见我国的教育在国际市场上显得多么苍白。建国时期教育先贤们制定了教育方针,后来又有“素质教育”和“减负计划”声音叫得很响,作用都好像不大。报考人数骤减的主要原因就只是本文开头所列的那些吗?现在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不仅仅是读书写字,获得知识了,种种迹象表明建国时期所立的教育制度已经不符合当今国情了。
所有的人从稍稍懂事就被灌输知识。学说话,学走路,这些是人的本能。然后,不明不白的被送进幼儿园,接着,小学、初等教育、高等教育。有多少人厌倦了漫长无趣的学校生活,心里在呐喊,渴望改变?人们对圈在学校里接受知识的学生们这样解释:要好好读书,将来才有好的生活或者报效祖国等等。少数乖巧的孩子埋头苦读了,大多数人在忍耐甚至抵抗着学习。教育是人进入社会前的预备,但现实社会让他们觉得太遥远了,所谓“身在福中不知福”,进入社会后悔了,逝去的时光也不会回来。
且看这些成绩优异的学生们,大多数拥有的只是学习死知识的能力,生活中必需的其它重要能力却没有得到发展。有人说学上久了成了书呆子正是这种现象的写照。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存在冲突,课本成绩真的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融入社会。(说到应试教育,我有个疑问,中国封建社会有了几千年的科举制度,现在一考定终身的高考难道是科举的惯性?)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2003-2009年段高考状员调查显示,这些状员们走入社会后没有几个辉煌依旧,反而很多杰出的人物只有小学的教育背景,这个还反映不出问题吗?
翻翻那些杰出人物的简历,很多出身贫寒,条件艰苦,所以就有人说苦难是一种财富。我并不想推翻这种说法,就有两个问题:1. 另外那些受了同样苦难的人怎么不杰出?2. 家境殷实、富有充裕的人群中为什么也不乏杰出人物?不劳您想了,我来说说我的看法:是他们老早就深刻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并坚持学习。由此我们联想,如果人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弄明白了为什么学习和要学什么这两个问题的话,世上肯定会有更多优秀的人。
大胆设想
我认为现代的教育除了让人品德高尚和重视身体之外,核心的问题应该让人在比较小的年龄就弄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和要学什么这两个问题,激发出对学习的强烈渴望,要达到这个效果,恐怕就要引入劳动教育了。
劳动创造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人类用它改变了世界,统治了地球。它是人类知识的起源,是人类最原始、最纯洁的活动。让看守所里的人参加劳动,我认为是很明智的,除了能产生价值外,安静的劳动还有返璞归真、净化心灵的功效。(陶行知爷爷的美育比较难办,是因为高雅艺术很难被大众化,其实劳动就是最简单的美)农民淳朴憨厚的性格也是长期劳作的结果。有着大智慧的圣人居士们,同样自给自足,享受着劳动的乐趣。不要等到有的人触犯了法律再施以劳教,刑满释放,完全可以把劳动教育像医学的疫苗一样运用。让人提前劳动,创造价值,可以使人早早成熟。“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说的就是这个理。这里要说明的是,劳动不等于苦难,“早当家”的意思是自给自足,学会了分配价值。作为家长,谁也不愿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炼狱”里培养(这简直是罪过),而且我前面也提到苦难本身并不能使人杰出。人是一种惰性动物,需要不断接受外界刺激。有人做过一项研究,把志愿者关进一间舒适的房间里,并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水,不出多少天,均不同程度的出现了烦燥症和歇斯底里症,社交能力大大降低。优胜劣汰是自然界的铁律,所有的生物都要适应外界变化,人类也不能除外。勿庸置疑,学习力也是一样。适当的劳动能激起人对学习的热情,在职人员的时常“充电”就是很好的证明,许多功成名就的人士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也是为了赶走安逸。社会在不断进步,未来社会将是共产社会,“劳动将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 让学生提前参与价值创造不仅能锻炼学生,也能让“劳动为美”深植于学生们的心底,符合社会发展趋势。
我对未来教育有个模糊的图像,对了本文的可读性,我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一个比较科幻的故事,置身未来,描绘未来教育。
我叫文月,现在是23世纪。我出生在一个比较普通的家庭,独生子女,我的几位叔叔阿姨不打算要孩子,我等于有了好几位父母,所以我受到的宠爱可想而知。3岁时,我进入幼儿园,当时我只知道玩,但在不知不觉中,我学习了简单的知识,认识到了群体,学会了协作。7岁,我读了九年义务教育,这是一个很重视个人自由发展的环境。我们的课程有四个部分:基础知识、思想品德与身体素质、活动参与、价值创造。前两项就不用说了,活动参与是为了培养我们的综合能力,价值创造就是要我们赚钱,培养自立能力,让我们慢慢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为自己在社会中定位。不是一入校就会参加活动和价值创造的,三年级之前只是对这部分作引导,我是到了四年级才跟着高年级的队长或者老师到处跑,到了五年级就自已组织活动了。学校对我们的升级要求是比较严格的,不同年级段要求也不一样,基础知识、身体素质通过考试测验完成,思想品德要通过对我们周围人的调查得到结论,活动参与和价值创造则通过平时的记录评估。对于达不到要求的同学,学校也会有很好的办法补救。老师和家长们的教诲让我们很清醒的知道,他们不会长久的陪伴我们,他们只是在必要的时候给我们帮助,我们自己的人生自己掌控。因此我们都有很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懂得感恩,很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年龄愈大,父母愈省心。 活动参与可以与价值创造结合到一起的,这是同学们总结出来的好办法,赚钱和锻炼同时进行,一举两得。有同学就组成“公司”,承包了一家报刊的配送。每周、每月、每年都会举行自立之星评选,得到奖章的同学真的很令人羡慕。九年义务教育段结束了,即将进入高中学习,这个时候你如果还在花父母的钱,肯定会遭到嘲笑的。我们面临人生的一次决择,决定自己学什么。几年的社会实践让我们明白了很多东西,我们知道了自已要做什么,知道自已需要什么。此时的我们身体虽稚嫩,但思想已成熟。要换做21世纪我爷爷那辈被蜜糖罐溺坏了的人来说,20岁的他们还不及我们14岁的小弟,这话说的可能过了,但我们确实有能力对自己做决定。高中的教育模式跟九年义务教育段基本一样,不同的是,高中已经分专业了,而且管理也更宽松,像我爷爷那时的大学。比如我自幼对音乐有兴趣,就读了音乐班,我邻居小强读的物理班,其它还有历史、美术、外国文学等等。在高中,除了专业要学外,其它的基础知识都是一样的。在学习中,你如果感觉所选专业不适合自己,也可以换成其它专业。国家有三种类型的高考,供不同的学生选择,每种都会被全国的高校承认。在高中,无论你是几年级,都可以参加高考。有的同学在高二就考入大学,学习更深入的知识,有的因为中途换专业,正准备第三次考试,当然,如果你愿意,你在高中待在上十年八年也没人说你。大学可以全日制,也可以半工半读。多年的社会实践,大多数同学已经有了不错的工作或者当上了老板,他们在大学学习的,正是他们急需的知识。对于课程,你不用担心与现实脱轨,整个教育阶段,都有专人负责课程的更新与建立,他们时刻洞察社会变化,以最快速度,设立出最符合形势的课程。如果你是天才,就去参加相关的奥林匹克考试,这是国家选拔天才的途径,一旦通过,国家会很用心的培养你。我正在读大二,打算修完本科再去读研。通过对以前的学习生活粗略的回忆,我发现我过得那么有趣而且充实,我正学习着自已喜欢的知识,对生活充满信心。
值得借鉴的学校
莫斯科科茹霍沃健康学校 该校实行民主教育,任何一位学生和家人都有权参与自已的课程设定,学校专门有人量身定做课程,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南京外国语学校 也就是闵捷就读的高中。该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发掘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培养人的健全个性为特征的教育。
后记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塞给学生知识不如激发出学生对学习的渴望。有趣的教学方法固然有效果,但学生如果主动学习的话,就会省去很多问题。学习是人生的本能,懂得自然界优胜劣汰才能真正激起这种能力,让劳动与社会经历不断的刺激学习力吧。我没有专业的教育知识也没有丰富的社会管理经验,我写的以上文字可能漏洞百出,请您见谅并多多指教。以上是个人观点,期待大家与我多多交流。
愿我写的文字起到引子的作用,引起专业人士的重视 2009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