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金控观察:国家开发银行与市政债


在国家开发银行(以下简称开行)不到二十年的发展中,对于中国金融市场的建设功不可没,这些年开行日益强调“开发性金融”的理念,力图从完成政策职能到积极开拓市场的角色与形象转变,体现在诸多业务创新上,比如地方政府融资、中小企业融资、助学贷款等。

拿地方政府融资来说,开行无疑是其中的开拓者和领军者。起初刚听说开行,我还很纳闷为什么国家开发银行金融债券(以下简称国开债)会被赋予主权信用,就其债券发行规模(仅次于财政部国债),以及资金主要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来看;如果金融发展的理想目标是由各级政府的议政机构决定发债的数量和用途,那么国开债实际上是对各级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的替代,并且目前的发展趋势确实在接近这一目标,以一条中国道路的方式。

         1994年分税制改革,1994年开行成立,这没法说是一个巧合,这其实反映了财政权和抵押财政权向中央的集中。用被我庸俗化了的交易成本理论简单分析做出这一抉择的缘由,这理论庸俗到只剩下一句话:两害相权取其轻,这种取舍决定了制度变迁的方向。

1994年开行成立,直属于国务院领导,以债券融资作为开行融资的唯一途径,即将无数个地方政府发债主体合并为一个,并获得国家信用,这无疑规避了当初的这些实际问题:预算法难以突破、地方政府不能有赤字、议政机构和机制的不完善、价格各种没理顺、债券市场的不发达。经过这十几年的发展,当时的瓶颈少了一些,债券市场发达多了,国开债从当初的行政派购到如今的市场化发债,债券的整体期限结构优化了许多。而且当下融资平台的风险凸现,在发改委的推动下,市政债、城投债的发行已提上议程。不过那时的关键难题到现在还是难题,问个实际的问题,你放心你的人大代表决定你将来背多少债吗?不光老百姓不放心,中央政府更不放心。

为了解决政府主导下的投融资缺口问题,开行在既定制度框架下创新了不少融资模式。比如学习世界银行的软贷款,由于其他银行抱怨其通过发放软贷款的特权进行不正当竞争,最终被银监会叫停;去年清理了一年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最早的融资平台是开行在天津创立的;还有新近成立的国开基金,以其境内人民币基金的身份以及与开行血溶于水的关系,备受各级政府欢迎,放大了政府的投资杠杆效应。初见关于国开基金的新闻,我的第一感觉是软贷款怎么又回来了,再细细一想,还是有区别的。区别在于这种软贷款的形式曾经是开行的特权,现在是竞争性的,各个银行都能成立,既然地方政府欢迎,这类基金必将如雨后春笋般成立。

         据报道,开行从今年起,其发债信用风险权重不再为零,即不再拥有国家信用。因此对开行发放中长期信贷的资金来源提出了新的课题,机遇与挑战并存。毕竟开行实际上替地方政府发了这么多年债,如果允许发市政债,开行当个政府债券主承销商还是很够格的,估计去年成立国开证券为这个做准备的。国开证券和国开基金的成立,使得无论是直接跳至理想状态还是坚持走折中路线,由这三者构成的国开金控都能存在得很好。我承认这些举措是一种变通,是金融市场建设的一部分,是为完善民众认可的预算监督模式赢取时间。《赤字中的民主》,就目前的现状似乎很难和布坎南讨论这个问题。

总之,鉴于国开金控为改革路径做出的两手准备,我认为它必然能够成为足以与国际资本寡头抗衡的,走出中国道路的资本力量。

结尾花絮一个,正如开行已站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出对全球顶尖人才的争夺。特此公告:今年开行的暑期实习招聘将只面向MITHarvard两所学校的在校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