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中科院创新“2020”新闻发布会上,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在谈到人才培养问题时表示,目前院士队伍结构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院士平均年龄已达到72岁,太高了,以后要注重对中青年院士的选拔。”临床等部分领域一线专家被纳入到院士队伍的比例较低。此外,一半的院士来自高校,1/3来自诸如科学院等研究机构,来自企业等民间机构的专家也应被选入院士队伍。目前院士的地区分布也不合理,人员主要集中在京、沪等中心城市,来自西部地区的较少。此外,路甬祥坦言,目前存在个别院士兼职较多的问题,中科院将出台更严格的规范加以约束。
看来,路院长对中科院院士构成存在的一些问题是非常清楚的,这些也确实都是问题,不过更重要的是如何做到院士选举的公平和公正。
大概在十年前,看过新东方的个性老师罗永浩的一些语录,其中提到中科院都是一些废物,靠袁隆平养活着。其实袁隆平并不是中科院的院士,而是中国工程院的院士。象老袁这种中国非常少见的,靠真本事吃饭,而且不知让中国水稻产量增加了几十亿斤的科学家,没有道理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但他恰恰不是。看过一个杂志,提中原因是这样的:袁隆平在一次会议上,向两个学部委员(相当于后来的中科院院士)提问,结果得罪了这两个人,于是就当选不了。
2007年,李爱珍成为了第一位获得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荣誉的中国女科学家,但她在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一轮评审时就被淘汰,甚至未能进入初步候选人名单。那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每次几十人的增选,成为院士的那些人到底做出了什么贡献?很少有听说。
中科院不是院士多了,科研能力就是世界第一了。当然不是。有一点就可以看出来。中国在上世纪在物质条件非常艰苦的时候,尚能独立研制成功“两弹一星”。但是我发现,早在十多年前,中国就一再希望欧洲开放对中国的武器禁运。中国的不少尖端武器,比如潜艇、歼击机,都是从俄罗斯进口。中国想拥有预警机,但直到现在也没有。自己造不出来,美国又不卖。在中国每年大幅增加科研经费的时候,每当中国希望欧洲开放对中国的武器出口的时候,我不知有多少两院院士在数钱,有多少在感到惭愧。
其实中科院已经是这个样子了,我估计很多中国人已经对这帮人不抱希望了。或许剥夺中科院对科研经费的支配权,对科研成本的选评权,是中科院最需要做的事情。
不久前,看到一个文章,说中国很多一些劣迹斑斑的官员,明明已经下台了,不久后居然就复出了(没有触犯法律,象南京那个戴天价手表抽高价香烟的那个人就被判了刑,不可能再复出了),而且这种现象很多。有了解情况的人分析说,这是因为这些人的职位虽然被免了,但是级别还在。所以过一段时间后,按制度,就是要复出。那个文章还分析说,在美国不是这样的,美国很多官员都是从民间选拨出来的精英。比如之前的美国财政部部长鲍尔森,他在当财政部部长之前,是高盛的高管,一年挣1000多万美元,收入比财政部部长长高得多。美国政府能让他当财政部部长,当然是因为他的能力。高盛能让一个猪头当CEO吗?奥巴马在当选总统后,还有人猜测巴菲特将成为美国的财政部部长。这样,当美国的一些政府官员被免,或是下台后,因为没有级别,就不大可能复出。但这些官员本身就有能力在市场上挣钱,而且很可能挣得更多,下台就没什么大不了的。
当时我就想,不要看中国的一些官员在位的时候有多牛(比如程维高等人),前呼后拥的,想睡谁就睡谁,但完全是因为权力在手。如果一旦下台,在民间,在市场上,在人才市场上,有多少人能靠自己的本事吃饭?
同样,想想中科院,有多少院士没有了院士这个身份,企业界会争相上门聘请?如果院士只是靠院士这个身份才能吃饭,那么中国的中科院院士的评选制度就是大有问题的。中科院不能嘴说现如何如何不合理,要拿出知耻而后勇的具体措施。否则到了“十三五”、“十四五”,中国还是个技术落后的国家,只能靠烧煤发电推动织布机织布在国际上混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