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不买的问题,退居身后;留不留的问题,近在眼前。
对于那些试图成为或者刚刚成为“北漂一族”的人来说,新年伊始,他们的心态肯定有雪上加霜之感。如果说1月26日,国务院再度推出八条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下称“新国八条”),要求强化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首付款比例不低于60%,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之后,他们内心备受煎熬的事情是“房价会不会跌,该在什么时候出手购房才合算”这样的问题,那么当“限购令”如约而至,“买不买房”已经成为退居次席的问题,现在,让他们内心备受煎熬的事情,已经变成“要不要前去(或留在)北京发展”的问题了。
2月16日,北京版“国八条”祭出最严“限购令”。被业界称为空前严厉的“京十五条”再次提高了外地人在京购房的门槛,规定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无法提供连续5年(含)以上个税缴纳证明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暂停对其售房。同时,暂停对已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售房。
“京版限购令”发布后,市场分析人士对此反应强烈。地产商潘石屹认为:“这条政策的影响力一定是非常巨大的!”而全国工商联房地产产业商会会长聂梅生预测,北京购房需求至少会因此减少两成以上。业内则普遍担心,一旦“限购令”通行全国主要城市,是否会引发类似2008年的退房潮?商业地产是否会成为地产资金的避风港?主流房地产商是否会在政策的冲击下出现分化,进而引发企业间的兼并重组潮?
我们却担心,“京版限购令”在全国的扩大化实施,既影响民间资本金的高效、正常流动,又影响整个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客观上还支持了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固有存在。更为重要的是,“京版限购令”的迅速被复制,从长久发展看,将影响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所谓城市核心竞争力,是指在不断变化的城市环境中,城市通过创新性的合理整合,组织城市的各种知识、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并结合城市发展特色以形成其独占的、有效的获取、协调和配置各种资源的优势能力。同时经过创新性整合后的城市的资源能力超过其本身所具有的资源禀赋。
上述定义表明,创新性整合工作,超越了城市具有的资源禀赋,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第一要素。而创新性整合工作,是由创新型的人才完成的。现在,我们的问题是,这样的人才——他们能够激活一座城市的内在活力;他们具有敏锐的眼光,能够及时发现社会需求,甚至创造社会需求;他们具有承担风险的勇气和能力,能够组织资源,在市场前景并不明朗的情况下,开发和制造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他们以个人的声誉和资产来承担失败的后果,并以个人的名誉和资产赢取成功的收益(许小年语)——难道每一座城市都天然具有吗?如果不能完全“自生自长、自给自足”,那么我们该如何张开我们的胸怀,迎接这些人才的到来?难道我们用冰冷的“限购令”,作为迎接他们到来的欢迎词吗?
毫无疑问,和高房价曾经制造的障碍一样,这纸以户籍制度为核心区分标准的限购运动,将成为外地人自由地“进京赶考”的巨大阻碍,也将成为外地人才开始审视北京能否成为自己就业、创业和生活母城的一个分水岭。
SOHO中国的CEO张欣认为,“京版限购令”降低了北京的城市竞争力。而“京版限购令”的强有力支持者,经济学家李稻葵也补充指出:当务之急是大力投资公租房,降房租,让来京创业及就业人员有比较好的住房环境。这部分人是北京的宝贵资产,是北京活力所在,必须善待,稳定房价,说到底,是为了这部分人。
然而,李稻葵显然有意忽略了这些:五年以后,谁能保证北京的房价不涨?人生能有几个五年,可以让“北京活力”们耐心等待?在政策频繁变动的背景下,“这部分人”中的哪一些人能够在今天的政策基础上,做出一个长于五年期限的城市融入计划?
从上述意义上说,有多少个意欲学习北京推出“限购令”的城市,就会有多少个核心竞争力遭遇流失的城市。这一点,后发城市,不可不察。
***注:此为发表于20110218时代商报三经论坛评论的原文,发表 http://epaper.lnd.com.cn/sdsb/20110218/index.htm 时有改动。
“限购令”殃及城市核心竞争力
评论
编辑推荐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