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汽车厂商能拯救自己
2011年的第一个月,国内汽车销量从数字上看似乎还能过得去。据乘联会统计,当月乘用车生产140.33万辆,同比增长13.4%,批发销量为152.89万辆,同比增长16.9%;狭义乘用车产量为116.83万辆,其中轿车98.34万辆,MPV4.93万辆,SUV13.55万辆,零售量为115.23万辆,环比降幅9%。
实际情况并没有那么轻描淡写。从上述数据来看,进入兔年以来,国内汽车特别是轿车的产销量因为受到消费政策及限购令的消极影响而出现了较大波动。按照往年的情况,春节前的阳历1月份是购车旺季,环比增长不成问题。但是这回不灵了。不增反降的局面似乎证明了中国汽车增长过于依赖“政策市”的现实。而且,这样的开局算不上开门红,而是2011年的第一场雪。
因为全国性的一系列汽车消费优惠政策取消,北京、上海、广州等各大具有广泛辐射力的城市为了缓解交通压力而对汽车购买和使用痛下杀手,国内消费者的信心受到了极大打击。看清楚了,是信心受到了打击,而不是购买力。不过,还有一些不好的消息,比如物价的上涨,银行存贷款利率的不断提升,势必会让人为保险起见而捂紧钱袋子。这还没有算上油价高涨的暗示。随着汽车消费和使用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们也越来越感觉到买车和开车的不划算,实在不是一项明智的花费(不是投资)。当然了,钱毛了。相信一年胜似一年,人们的收入也提高了。在膨胀速度大于工资增长速度的情况下,其实花钱是最合算的——前提自然是有钱可花。还有一个问题,是买房与买车这个纠结问题,因为房价的攀升和不稳定性,各地纷纷出台限购政策,无论是通过买房以逸待劳的投机,还是租与买的换算,现在的形势似乎更加明了地鼓励人们倾向于买车、图个舒服、及时行乐了。
你看,不买车的理由不少,买车的理由也是一大把。
好在人们并不以政策以及地方政府的两难态度为意,而是耿耿于怀于这些因素在汽车价格上的反应。说白了,庸俗一点,就是钱的事儿。减征购置税也好,节能补贴也好,无非就是几千块或者万把块钱的事情。十几万的车都买得起了,还在乎这点钱吗?在乎,是因为面子上好看,是一种心理的慰藉。国家不给钱了,怎么办?那就只有从汽车厂商那里找了。
去年的车市,笑得最灿烂的就是汽车厂商了。因为国家替它们拿钱招揽客户,消费者抢购都来不及,自己坐收渔利。那么今年呢?国家不管了,消费者无利可图了,厂商的日子也难过了。消费者可能要等一等,看一看。他们在等什么?在等替他们分担账单的人。消费者等得起,厂商可等不起。这时,厂商就要主动承担“买单人”的角色。所谓买单,也不过是照顾一下消费者的面子,勾起消费者购买的欲望罢了。因此,笔者以为,今年的车市是值得期待的。如果只是因为国家不给优惠几千块钱,或者有的地方限车,就不买车了,那就说明我们的消费者太脆弱了,财力也太不济了。
现在很多人见了车夫就问今年的车市情况,都说今年不会太好。难免过于悲观。厂商也是如此。老话说得好,市场机会不是等来的,而是自己创造的。只要汽车厂商这头热起来,加大市场营销力度,特别是在价格上不断给出惊喜,把消费者“损失”的那部分补回来,今年的车市也不会次于去年。
作者:车夫
授权状态:本文已授权给搜狐网独家刊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请登陆车夫博客文章首页,浏览更多的独家精彩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