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普遍增长了,但是人们却普遍感到钱不经用了,也就是经济学上讲的CPI高了,通货膨胀了。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居民幸福指数也随之下降。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它反应商品的使用价值或交换价值。在一个封闭的市场上,价格受商品和货币两个因素影响,当货币不变,商品量增加时,价格下降;当商品量不变,货币量增加时,价格上涨。在一个开放的市场,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增多,其中汇率、出口就是两个主要的影响因素。
首先谈谈汇率对价格的影响。若某国货币存在升值预期,国际资本就会进入该国谋取超额收益,国际热钱流入,国内就需要印发相等数量的货币对冲,于是造成市场上本币数量增加,在商品数量不变的情况之下,升值国物价就会上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本币对外升值的同时对内贬值”。
关于出口对价格的影响,郎咸平教授有精彩的论述。郎咸平教授对“中国的低工资、高物价,美国的低物价、高工资”是这样分析的:中国商品流入美国市场,中国得到了美元货币,中国为了对冲美元货币,需要按现行汇率发行等量的人民币,出口商品越多,中国政府得到的美元货币越多,中国需要发行越多的人民币,这些人民币流向市场,直接推动了物价的上涨;而美国则相反,中国商品流入了美国市场,美国得到了商品,减少了货币,于是物价降低。中国政府将得到的美元货币又通过美元国债的方式回流到美国财政部,美财政部又可为居民提供公共产品,于是美国物价进一步降低。所以,中国物价高,居民幸福指数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超量的商品出口。
面对中国市场上流动性过剩的现状,管理层动用最多的就是金融管理工具:利率和准备金率了。利率提高,高于国际市场利率既会刺激热钱流入,又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不利于经济发展。动用准备金率,是可以冻结资金,但是会影响资本市场投资者的心理,不利于股市走牛。正是因为中国存在强烈的管理通胀预期,导致美股、港股、日股等全体走牛之时,经济增长强劲的中国股市仍然徘徊在底部。
在利率和准备金率管理通胀效果不显之时,我们是否可以转换思维,从其他方面来考量物价变动。
汇率是政治谈判的资本,人民币升值有时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对于商品出口我们是能管理的,而且是有能力管理好的。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出口受阻,管理提出了一个就是扩大内需的理念。这种理念很好,不仅发生金融危机需要扩大内需,正常年份同样需要扩大内需。扩大内需有两种方法,2008年采取的是释放资金,刺激消费,这对方法于降低物价没有效果;扩大内需另一种方法就是减少出口,实施出口转内销战略。出口转内销,商品量就会增加,物价就会降低,物价降低反过来会促进内需。在增加居民收入的同时,实施出口转内销战略才是扩大内需的良方。
当中国商品出口减少,国内商品增加、物价降低之时,正是美国市场商品减少、物价上涨之时,这样才有利于扭转郎咸平教授提到的“中国的低工资、高物价,美国的低物价、高工资”局面,才有利于缩小中美经济上的实际差距,才有利于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
宣城市西林法律服务所 赵苇主任 电话0563-2511565,15056323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