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增雨效果评估会不会“贪天之功”?


    

人工增雨效果应由第三方评估
盛大林

2月北方干旱区的两次降水天气过程中,气象部门积极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平均增雨(雪)效果约16%到17%,其中2月9-10日降水过程中,人影作业增加雨(雪)量37811.3万吨。19日,中国气象局公布2011年2月人工增雨(雪)效果初步评估。据悉,这也是气象部门首次明确人工增雨(雪)作业的效果。(据2月20日《新京报》)

2月10日前后,华北地区普遍降雪,这是不折不扣的“大旱甘霖”。公众欢呼雀跃,各地的气象部门也都异口同声地宣称自己进行了人影作业并且取得了明显效果。但笔者注意到,每次的久旱甘霖之后,气象部门都会这么说。可是,降水中到底有多少是人工影响天气的结果?凭什么说人影作业的效果非常明显?气象部门会不会“贪天之功”即把老天爷的功劳算在自己的头上?几天前,我曾把这些疑问发到微博上,得到了很多网友的热烈回应。

不知是不是迫于舆论的压力,中国气象局终于首次用数据明确了人工增雨的效果。可是,这些数据可信吗?

“如何评估人工增雨、增雪效果,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因为作业时不能准确区分,哪块雪是人工增的,哪一块是自然降的。”中国气象局一位负责人介绍,专家目前也只能通过判断效果、雷达监测等手段估测。但根据国内外大量人工增雨(雪)外场科学试验长期统计结果表明,正确地运用人工催化技术,可增加的降水量一般为自然降雨量的6%-25%以上。既然是“世界性难题”,外行人肯定无从判断,广大公众更不知道中国气象局评估出来的“16%到17%”是否靠谱。那么,公众当如何看待这些数据呢?人们只能把目光转移到评估者或发布者的身上,因为公信力与身份存在很大的关系。

任何游戏都不允许“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这是公平公正的保证。而在人影作业效果的评估中,气象部门就扮演着这样的角色。虽然人工增雨作业是由各地的气象部门操作的,但中国气象局与各地的气象部门毕竟是一个系统的,它们之间既有业务上的指导关系,也存在着共同的利益。要知道,人工增雨的效果是气象部门的一大政绩。在持续干旱、抗旱已成为地方政府重要工作的情况下,这一政绩更显得格外重要。如果这一政绩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认可,气象部门不仅可以在功劳簿上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可以要到更多的财政拨款。因此,气象部门在“自我评估”的时候只会“就高”而不会“就低”,至少存在这种倾向。在专业性很强、技术难度很大且存在技术垄断的情况下,这种倾向变成现实的可能性以及可操作的空间也更大。

那么,人影作业的效果应该由谁来评估?当然应该是独立的第三方。这个第三方既可以是气象部门之外的其他部门,也可以是民间的中介机构。虽然气象部门也可以进行评估并向社会公布,但自评的结果只能是“仅供参考”——广大公众不可轻信,政府在进行政绩考核及编制财政预算的时候更要保持足够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