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的出口商品战略任务
我国的出口商品战略任务是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商品质量,不断提高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合理资源配置,有秩序地扩大出口,增强出口创汇能力,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90年代我国的出口要实现由“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的战略转换。商品战略的重点是:在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轻纺产品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资本和技术比较密集的机电产品出口,并开发高新技术出口.鼓励发展一批具有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上有发展前景的拳头商品出口。当务之急是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档次,增加品种花色,适销对路,提高出口经济效益。
自1978年实行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出口贸易迅速增长,出口商品构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据经贸部业务统计,初级产品出口的比重由1979年的53.6%降至1989年的 34.7%,同期制成品的比重由46.4%上升至65.3%。长期以来由以初级产品为主的出口结构终于转变为以制成品为主的出口结构。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转变,表明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在东北亚、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经济中地位的变化。
出口商品战略总的方针,由“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转变,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略转变。从根本上增强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主要依靠优化出口构成、提高产品质量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来达到增加出口创汇的目的。
当前,我国的出口构成基本上是以劳动密集产品为主体的结构,反映了我国劳动资源的比较优势。从90年代的外部国际环境来看,世界产品结构在继续调整,生产国际化在进一步发展,劳动力资源丰富而低廉的国家和地区发展劳动密集产品出口仍继续是一个有利的时机;从我国国内条件来看,劳动力仍是我国最大的比较优势。劳动密集的产品仍是90年代我国出口构成中的主体,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比较利益的优势是动态的,不是长期存在的,随着科学的进步,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劳动力低廉的优势必将逐渐削弱,我国出口构成不能长期停留在以劳动密集产品为主的结构上,必须逐步向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发展。
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1.提高制成品的加工度。由初级加工、粗加工向深加工、精加工方向发展,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
2.全面提高各个层次出口商品的质量,不论是低档的或高档的产品,不论是简单加工或复杂加工的产品都有质量的问题。把提高质量作为企业的生命线,把提高质量并确保质量的稳定性作为改进当前出口构成的头等大事。
3.加紧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发展新兴产业,加速出口商品的更新换代和开发新产品出口,使产品新颖化、多样化、优质化,以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
4.逐步增加各类商品的技术含量,特别要增加机电产品、化工产品和加工食品的技术含量。
完成上述任务的关键是调整和提高产业结构。一般说来,出口商品结构是产业结构的反映,产业结构是基础,只有调整产业结构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出口商品构成。目前我国产业结构长期失衡,低层次、低技术的产品仍占主导地位,产业结构的调整步履艰难,进展十分缓慢。因此,必须制定和实施正确的产业政策,加强宏观调控,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鼓励建立外向型出口产业。加紧发展基础原料工业,增加出口加工工业原材料的有效供给,以提高出口创汇率。
中国的出口商品战略
评论
编辑推荐
1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