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经济研究院:大学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大学的社会定位和大学的社会责任

  什么叫大学?大学在社会当中的社会分工是什么?职责是什么?应该说,大学是一个很神秘的东西,也是值得大家认真探讨的东西。之所以这样说,因为历朝历代,无论政府如何更替,大学始终在保持着持续发展,没有哪一朝哪一代因为政府的更替而使大学进行更替的。所以,我认为大学的社会定位应该是探索未知世界、传承社会文明和培养人才。大学的首要职责是探索未知世界。因为大学本身是一种文明的象征,是知识库、思想库、人才库,也是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大学本身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就是要对未来的世界、对未知的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做无休无止的探索,从而为人类的发展提供源泉。大学另外的一个职责就是传承社会文明。大学本身是一个思想库,担负的职责是培养人才,而这种人才肯定是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履行这一职责的前提,就是要集成前人的文明,并通过自身的探索来产生新的文明,同时还要传承下去。除了这两条以外,还有一条就是培养人才。这样的定位使我们感觉到,大学本身在经济社会发展当中不是一个主要的骨干力量,但在社会发展当中确实起到一个文化的脉络、思想的脉络以及人才延续的脉络等作用。所以,大学的职责让我们越来越感觉到,随着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大学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那么,清楚了大学的社会职责以及责任以后,我们就分析一下,在中国目前状态下大学应该具体做什么样的事情。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清楚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形态。因为中国不同于外国。毛泽东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解决了中国想解决的问题。包括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中国实际问题而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基于这个角度,我们需要了解中国的经济现状。中国的经济现状确实不同于国外,这就是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时不能照抄照搬国外模式的原因。比如说社会经济发展形态,比较理想的状态是首先从比较远古的农业社会形态发展到工业社会形态,最后再发展到后工业社会形态。但是中国没有。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在没有完成农业社会的前提下,毛泽东结合中国的现状,领导我们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也就是说,我们担负着改造农业社会、实现农业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职责。但是,我们建立了新中国以后发现,要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还要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工业体系。最后我们发现,没有人可以帮我们,只有苏联可以帮助我们。我们必须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建立我们的工业体系。所以大家都知道,我们从1958年开始大跃进、然后开始大炼钢铁等等就发展起来了,建立了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但是到现在,我们的工业也没有完全实现现代化。我们的产品技术含量还很低,我们还更多地依靠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来解决我们的劳动就业问题。作为一个国家来讲,我们的工业化体系还不完备,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工业经济形态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前提下,知识经济又来临了。知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逼迫我们在没有完成工业改造的前提下,必须应对世界知识经济的挑战。所以大家看到,在一个发展中的中国,我们出现了不发达的农业经济、欠发达的工业经济和一个应对世界知识时代到来的知识经济。这样的社会经济形态是任何一个国家所不曾遇到过的。所以我们说,中国的问题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没有任何的经验可以借鉴,必须依靠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智慧来解决。在这样的三种形态并存的情况下,我们怎么样解决问题?

  当前,我们既背负着历史包袱,同时还面临着一个复杂的世界形态以及目前资本主义正在进行的不断改良。这是我在党校学习时的一个新体会。正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才使资本主义、尤其是腐朽的帝国主义感到它要灭亡了,并使它从社会主义的概念当中受到了很多启发。现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非常注意民声民意。因为如果不这样,他的社会基础就不牢固,他的政权就很难保障。所以,资本主义也在不断吸取社会主义的营养,来满足本国老百姓的需求,然后再从其他国家掠取资源。所以,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包含了若干的而且是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因素。我们应该看到,这恰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而逼迫资本主义进行不断改良的。所以,我们面对的挑战是艰巨的。我们面对的是经济基础比我们好很多、人力资源比我们好很多、前期基础比我们好很多的一批发达国家,他们在高新技术领域不断与我们进行着竞争。中国有九亿农民。农民不实现小康如何实现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民的问题不解决,中国永远实现不了现代化。所以,中央再三把“三农”问题提出来,恰恰正因为如此。在这样的前提下,大学应该发挥一定作用。工业也是如此。我们工业产品的技术含量相对比较低,更不要说我们开拓一些能够占据未来国际市场的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产品。大家看到,在信息业、材料业、先进制造业等等这些代表了21世纪广阔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我们中国还比较薄弱。在航天、航空、能源、原材料等方面,我们也不占优势。所以,在涉及到国家安全、涉及到我们未来经济持续发展等问题的领域都需要人才、都需要技术。大学应该为此发挥作用。再就是大学要在迎接知识经济挑战方面发挥作用。大家都知道,人类社会发展到当今程度,已完全不是早期或者上一个世纪仅仅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社会,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对生活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所以,出现了“创造型的市场”这样一个名词。比如说计算机。计算机完全不是人类社会生存必须存在的东西,但计算机的产生却改变了人类社会、改变了生产关系,也改变了产品生产包括工业体系的组织方式。这样一个新技术的产生,构造了巨大的世界市场,由此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产业的格局。现在大家经常提到的纳米、生物科学等等方面,也必将在未来构建更大的产业市场。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如果我们现在不加以应对,未来的这些市场就只能被发达国家所占领。所以,在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过程当中,大学又应该发挥作用。因此,我说大学承担着社会职责,因为你是老百姓和政府的期望所在,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期望所在。大学承担的首要职责就是帮助农民提高素质,解决“三农”问题当中的人才素质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当中的劳动力就业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当中的劳动力转移问题。总之,就是要解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中涉及到的一些人才素质问题。其次,大学应该主动和社会相结合,用大学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来推动工业的现代化。第三,面对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学应该在知识的前端领域占领一些市场。这三个历史职责责无旁贷地落到我们现代的大学身上。

  二、大学创新与发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正确认识大学与社会的关系。我认为,大学与经济社会越来越相互依存。如果我们把原来的大学比作象牙塔,那么当今的大学已经完全不是了。如果我说的极端一点,这个象牙塔已经崩溃了,它需要面向社会、需要和社会融为一体。因为大学承担的职责是传承社会文明,所以大学与社会经济是互相依存的。现在,社会希望大学提供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提供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大学自身也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发展。所以,大学与社会经济已融为一体。另一方面,社会对大学的反向作用与需求越来越强。最近,社会对教育界的负面评价越来越多,这让我们很羞愧。当前,全国正在全面构建学习型社会,各行各业都把人才的培养、人才的积累、科学技术的研发作为自身的发展因素。这让我们感觉到,大学不能再封闭了,大学应该更多地走向社会。现在,大学还封闭在自己的校园内,不愿意主动地迈出一步。校企要联合起来,建立以企业为主的产学研结合的研究机构。一旦社会发展了,大学自身也就自然而然地发展了。从这个角度来讲,大学与社会的融合程度越来越高。

  二是正确认识无限的空间与有限的定位问题。在科学技术的创新当中,创新比比皆是。任何一个方面、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寻求到创新的切入点。但对这样一个无限的空间,大学本身在思想上要十分清楚,要进行有限的定位。比如说,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科很强,那对这样一个学校来说,在一个有限的时间段内,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利用学校现有的优势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并在满足社会需求的过程中获取社会更多的支持,以便让自身更加完善。所以,大学对自己要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如果它现在放着工科不做,转而研究造船或者是人文科学,那就丧失了绝好的时机。因此,在一个相对比较短的历史阶段,大学自身要有一个清晰的定位。

  三是正确处理大学的超前性和大学的求实性问题。大学毕竟肩负着探索未知世界的社会职责并以此进行社会定位。所以,在满足社会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大学的研发工作、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但是这个超前要把握度,不要过分超前。如果超越了目前的历史发展阶段,就会变成空中楼阁。

  三、大学创新体系的有效组织形式与实践

  最后,简要谈一下大学创新体系的有效组织形式和我们学校的探索。

  第一,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大学要想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就必须清楚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从人类社会来说,现在自然和社会是一个体系的两极。从自然社会产生了科学,在科学的基础上产生了技术,在技术的基础上产生了具有专利的产品。然后,产品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大工程,大工程推动了产业,产业又推动了经济,经济带动了社会的发展。这是一个从自然社会到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我们应该清楚,在当今世界,在中国的现阶段,我们应该把握哪几个环节。我认为,我们应该重点把握的是科学、技术、工程、产业这些。这些也是大学可以把握的。

  第二,把握现阶段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现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团队化的多学科交融。比如说我们的载人飞船,这是几十万人、上千个单位联合做的。宇航员上天的背后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因此,大学在构建自己的新体系时,一定要考虑到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那种“单兵作战”、“个体作业”的方式已很难适应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我们哈工大的教授很难看清楚他是教授,很多的院士在基地一蹲就是半年。这样一批教授把我们学校带出了一个很好的作风,而且这个作风是一个团队精神,谁也离不开谁。作为一个以理工为主的学校,只有这样才能在关键时刻为国分忧,当国家急需某一项技术的时候才可以提前想到并且可以做到。八年前我们就开始想,卫星能不能再小一点。2005年我们发射了一颗小型卫星,后来军方发现小卫星有很多优点,决定每年让我们发射一颗卫星。所以,创新无处不在,但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去做。在目前发展阶段,绝大部分的院校应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社会发展的急需人才,这样才可以立稳脚跟。

  第三,克服制约大学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障碍。坦率地说,我研究大学科技创新问题已有七、八的时间了。大学的科技创新工作现在做得不是很好。大学现在的能动性很差,原因是我们的体制问题。我们国家的科学评价体系有很大的问题,在这个体制下很难产生很好的能动性。我们现在整个科学评价体系太急功近利了。所以我说,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科研院所、大学对参与国家急需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没有能动性。当年我们就凭着一纸劳模的证书,就在工人当中出现了很多劳模。所以,我们现在应该在政策上进行调整。像我们学校,如果有人承担一个国家急需解决的问题,八年也好,十年也好,他的职称、奖金全部都不用担心,学校全部解决。我想现在整个从软环境来说并不是很好,比如说一些重大项目,如何使高校和研究所有机地结合起来呢?我去俄罗斯访问,俄罗斯的研究所是在学校,因为他希望研究的专家或者是产业部门的专家应该不断获取国际上最新的信息,所以他要在大学里,但它同时又是一个独立的研究所。我们现在没有这个体制。研究所干研究所的,大学干大学的,一旦有课题了,各找各的人。哈工大成立了一个工业技术研究院,希望通过工业技术研究院把企业请来,把其他学校的研究学者也请来,使大家都受益。——中国工业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