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的“欧洲溢价”与常态的“亚洲溢价”


  短暂的“欧洲溢价”与常态的“亚洲溢价”

  白 明

  按照早期英国经济学家庇古的说法,所谓的三级价格歧视就是指垄断厂商对不同市场的不同消费者实行不同的价格,在实行高价格的市场上获取超额利润。事实上,长期以来,国际石油市场上也一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三级价格歧视,这就是“亚洲溢价”。所谓“亚洲溢价”,实际上就是指中东地区的一些石油输出国对出口到不同地区的相同原油采用不同的计价公式,从而造成亚洲地区的石油进口国要比欧美国家支付较高的原油价格。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亚洲主要石油进口国对中东原油的依赖程度很高,对中东石油稳定供应的意愿更加强烈,因而在从中东国家采购石油过程中,其议价地位不知不觉地要比欧美国家被矮化了半截。

  从常态来看,在国际石油市场的固有供求格局之下,“亚洲溢价”的基础并不是很容易被动摇的。不过,从短时间来看,随着中东国家出现多米诺骨牌式的政局动荡,“亚洲溢价”的影响力也暂时被“欧洲溢价”所掩盖。

  应当看到,由于地处国际金融中心,纽约商品交易所的西德克萨斯中质油在当今国际市场上享有公认的标杆角色。不过,或许由于是近水楼台之故,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的北海布伦特原油价格要比其他价格更能够反映欧洲的石油供求关系。纽约的西德克萨斯中质油与伦敦的北海布伦特原油虽均为原油,但品质上还是略有差异的,不宜生硬比较。不过,总体上看,近些年来纽约商品交易所上的每桶西德克萨斯中质油比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上的每桶北海布伦特原油价格大体相同,或者略微贵一些,但总起来看比价相对稳定。据统计,2006-2010年的这五年时间,每桶北海布伦特原油与每桶西德克萨斯中质油之间的平均比价分别为0.9894、1.0055、0.9809、1.0032和1.0078,变化不大。

  进入2011年以来,随着中东国家相继出现政局动荡,国际油价齐涨齐跌的格局也被打破。虽然全世界的油价都因中东局势而出现上涨,但相对而言,由于欧洲国家的油价对于中东政局的最为敏感,伦敦北海布伦特原油在中东政局动荡后的价格上涨幅度更大一些。据悉,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布伦特原油价格在2月22日盘中一度突破108美元,创下了2008年以来新高。当然,不仅是伦敦渤海布伦特原油,整个世界油价在此期间也都在上涨。不过,对比2月18日伦敦北海布伦特原油与西德克萨斯中质油的价格不难看出,收盘价分别为每桶102.35美元和每桶86.2美元,两者之间的比价已经上升到1.1874。可见,在中东动荡政局影响下,国际石油市场上出现“欧洲溢价”也不足为奇。

  也好理解,由于美国距离中东国家遥远,中东动荡对美国石油价格的影响更多源于心理层面,因而,西德克萨斯中质油的价格虽有上涨,但涨幅越来越落后于伦敦北海布伦特原油价格。不过,同样依靠中东石油,为何“欧洲溢价”还要超出“亚洲溢价”?应当看到,迪拜原油对于亚洲国家的石油供求形势反应国家敏感一些。2011年1月份,伦敦北海布伦特原油与迪拜原油之间的比价高达1.0847,而上年同期这一比价却只有0.9625。其实,道理很简单。我曾经说过,中东在当今世界上有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而由于拥有苏伊士运河,与其他中东国家相比,埃及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更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前段时间,埃及政局动荡使人们为苏伊士运河的通行捏了一把汗。现在,伊朗舰艇又要穿越苏伊士运河,使苏伊士运河又一次成为敏感地带。

  恰好应了这句名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苏伊士运河将中东的石油供应分为“河东”的亚洲与“河西”的欧洲两大部分。的确,在过去三十年时间,“河东”的麻烦比较多,伊朗推翻巴列维国王政权、两伊战争、海湾战争、美国推翻萨达姆政权等大事情都发生在“河东”。不过,这次中东政局动荡的发源地就是在“河西”的突尼斯。近日,随着地处“河西”的利比亚动荡局势骤然升级,“河西”看起来也不太平了,直接影响到欧洲的石油供应。众所周知,利比亚于1959年在阿梅尔和纳赛尔发现了第一批油田,1961年开始出口石油。目前,利比亚是当今世界上第三大产油国,也是非洲最大的石油出口国。其中,大约90%的缘由销往意大利、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据悉,由于利比亚国内局面混乱,多家跨国公司驻利比亚石油公司暂停运营,导致6%的石油产能被关闭。对于欧洲的石油市场而言,这个消息可不仅仅局限于心理层面,而是实实在在的减少供应消息。

  虽然现在的“欧洲溢价”在本质上并不能够完全与传统意义上的“亚洲溢价”相对应,但从效果上来看,以苏伊士运河为界,由于“河西”闹的动静要远远大于“河东”,现阶段“欧洲溢价”现在自然也要比“亚洲溢价”更加出风头。

  目前看来,突尼斯和埃及的动荡基本上算是告一段落了,其他中东国家也终究不会一天到晚总动荡下去。可以预计,只要中东国家的政局稍微稳定下来,“欧洲溢价”最终也只不过是浮云,而在国际市场上,由于东亚国家对于石油的需求依然旺盛,人们的视线也会从“欧洲溢价”回归至“亚洲溢价”之上。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未来的国际石油市场上,短暂的“欧洲溢价”终究不会比常态的“亚洲溢价”更为抢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