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物”的诞生


  ——《南方人物周刊》出生记

  2003年春天,南方周末已经进入了第20 个年头,作为一棵大树,它需要培育新的产品,才能合木成林,共同经受政策与市场的冲击与洗礼。当时,《名牌》已在操作之中,即将破土而出;还有一个机会,是省侨联的《华夏》杂志有意与南方周末合作,双方基本上是一拍即合,尽管在细节上有过一定的争议和协商,但最终达成了合作意向。待到8月份准备签约时,对方说,已找到了新的合作伙伴。“好事”就此了结。

  但事实上,对这种没有版权的合作,我们一开始也有疑虑,因为涉及到很多遗留问题难以解决。既然不能合作,也说不上是什么憾事。当时正是报刊整顿时期,许多机关刊物面临划转和停刊,集团适时地收构了《广东审计》月刊,报新闻出版署改刊名改刊期,待到2004年年初正式批文下来,《南方人物周刊》拿到了准生证。

  为什么要做一个人物周刊?很多人都在问。从最初要和《华夏》合作时,编委会找到我,让我拿一个方案,没有太多的犹豫,我就想到了人物周刊。1998年时,南方周末的人物版编辑换人,我有点“以权谋私”地接下了这个活。也许本能地对人物有兴趣。后来知道,很多记者在做了多年采访之后,都对人物报道有兴趣,这是一个有挑战性的工作。2001年我去美国做国际访问项目,在时代公司,负责人向我介绍了该集团属下有140多份杂志,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时代》周刊,位居美国周刊发行的第一位,而该刊也是以其人物报道为特色,每年的风云人物评选及各种人物榜都在业界引起较大反响,形成了它在读者中的影响力。该负责人还介绍说,其旗下的另一份周刊《人物》也占据着周刊发行市场的第二位,但营业收入则排在所有杂志的第一位,一年12亿美元的收入。这一切都对我们后来想办一份人物类杂志有很大的影响。

  当时我找来周末的同事杨子和万静波,我知道他们对人物有兴趣。杨子是一位资深记者,有过无数的人物采访经验,当时文化部形容杨子是“握美女的手,敲名人的门”,很让一些人羡慕。万静波来周末时间不长,但一系列成功的人物报道奠定了他在周末的地位,一次闲聊时他就曾提到办人物杂志的设想。有兴趣才有动力,方案很快就出来了。经过编委会讨论,基本通过:再修改,经社委会讨论,基本通过。随后便是漫长的等待。先是与华夏合作失败,再等待收购,再等待新闻出版署审批,差不多一年已过。

  2004年春节后上班,社委会发布成立人物周刊筹备小组的决定,我们开始了正式的运作。2月份,在南方周末上发布招聘广告,连续4期,材料便像小山一样地堆积在一起,每天都有读不完的信件。3月份,到北京、上海面试招聘人员,又回到广州面试,通过电话和各地的招聘人员交流,最终确定人选。

  与此同时,经营部门的人选也在物色当中。周末的广告业务经理秦红艳主动提出愿来人物周刊,这对筹备小组来说无疑是一种鼓励。随后又有原南方周末财经记者庞义诚打电话给我,表示对人物周刊有兴趣,采编这边正缺财经记者,但庞说,他对经营有兴趣。这就更好了。谁都知道,找经营人才比找编辑记者要难得多。

  4月份,全部人员到位进行培训,就刊物的定位、理念、文本和经营模式进行讨论,最后统一认识,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办公地点临时设在附楼的7楼,条件虽差了点,但足以出刊。

  5月19日出了第一本样刊。一群从未做过杂志的人终于拿出了一个成品,虽然争议很多,但毕竟万事开头难,对外人来说这是一小步,但对我和我的同事们来说,这是一大步,由报人转型为杂志人的开始。

  6月14日,也就是创刊号出来的前一天,南方人物周刊举行了杂志社成立大会,集团领导在讲话中给予了高度的期望和鼓励。

  6月15日,集团各系列报的广告均有“‘一个人物’的诞生”的大字,正式宣告《南方人物周刊》创刊。

  随后,在广州、北京、上海和成都四地相继举行了大型的创刊新闻发布会。在上海的发布会上,历史学教授朱学勤老师对杂志提出了希望:多年后,当历史学家们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时,他们的案头应该有一本杂志,就是南方人物周刊。

  这也是我们的初衷与梦想。

  在发刊词里,我记录下了我们的梦想。

  是在3月的北京,我坐在北京人艺的剧场里。戏不精彩,演员谢幕时,我却感动了,从他们真诚的眼神里,我分明看到了一种久违的圣洁之光;也许在庸常的日子里,他们和常人一样,有着世俗的纷争和欲望,可一旦走上舞台,理想主义的纯净令他们庄严而神圣。我把掌声献给了他们,我知道,这掌声也是献给我的同事们——一群年轻的新闻圣徒。此刻,他们正在挑灯夜战,把心动中的梦想付诸行动。

  于是,有了我们,有了《南方人物周刊》。

  人,都有梦想,生生不息,绵绵不绝。无论你是从零点起步、梦想的终点只是他人的起点,还是成功者追逐更大的成功与荣耀,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理想的激情永远激活着人性的张力和想象,也折射出了时代的变迁和文明的进程;而所有的梦想汇集在一起,便是人类的成长,我们的命运。记录他们,是新闻从业者的光荣与职责。

  记录,是我们表达梦想的方式,客观、公正是我们的标尺,心底珍藏的是普世的道德操守——正义、良知、爱心;而作为一本人物杂志,它要以平等、宽容和人道的立场,去关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不仅关注那些,对人类的进步和我们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人,同时也关注那些,在与命运的抗争中彰显出人性向善力量的普通人。他们是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他们是民间英雄、公众领袖、人民代表、芸芸众生,他们参与变革,他们影响时代。而历史便是由一个个的人物传记书写而成。记录他们,便是记录历史,记录人物,便是为历史留存一份底稿。

  还是在3月的北京,南方周末20周年庆典会上,众明星登台献艺,打动我的,却是北京大学合唱团的同学们,西服、晚装,优雅、飘逸,无伴奏的合声似天籁穿越我的耳际,想起的却是一个不合时宜的名字 ——马加爵。他们都是“天之骄子”,如今天差地别,是什么,让一个孩子失去了人性,仅仅是因为受困金钱?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精神的滋养被浮躁与奢华湮没,道德的滑坡让世间失去了信任与尊重。但依然有一批人葆有人性的光辉和伟力,他们传承人类的文明,拓展思想的边界,创造丰腴的财富,引领人类走向正确的路径;他们的精神像黑夜里的光芒滋养着人类的心灵,照亮我们的前程。

  我们记录他们,一同分享成功的智慧与喜悦;

  我们记录他们,让向善的力量打动每一个人;

  我们记录他们,感慨命运的沉浮,仍怀梦想;

  我们记录他们,让你的前路,更远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