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只有跨媒体才能生存
主持人:今天请来的是《英才》杂志的执行主编朱雪尘。下面先请他简单介绍一下杂志的情况。
朱雪尘:早期的《英才》杂志有点像《南方人物周刊》,包括文艺,学术类的,比如教授,当时的封面还有电影明星,比如章子怡、周迅,都拍过。后来从2000年转型做财经。我2002年毕业去的《英才》杂志,一直做采编方面的工作。
谈跨媒体经营,其实不一定是财经类媒体,很多媒体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取得自己的发展。比如大的媒体集团,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包括电视、电影,平面有杂志、报纸,它是集团性质的,第一、规模大了以后可以稀释成本,成本比较低的运作;第二、资源的有效利用。新闻也好,电影的炒作也好,通过旗下很多家媒体共同做这一件事情。这种影响力是一家媒体无比达到的。
主持人:《英才》有没有这样做过?
朱雪尘:说到跨媒体经营核心的问题,就是资源充分利用。在现有资源的情况下,怎么达到放大效果。
我刚进杂志时资源少,包括我们的社长宋立新,以及总编姜苏鹏,他们这一批人的资源是从《中华英才》带出来的,采访李嘉诚算是一个转折点,后来就采访过很多企业家了。基本上是这么一个过程。
另外一点,很多同仁都觉得《英才》活动搞的比较好,其实也是利用跨媒体的平台。最初是联合《北京青年报》、新浪网,还有凤凰卫视,几家共同合作“中国管理100年会”。每年一届,从2001年到今年已经是7届了。
主持人:怎么想到做这么一个活动?
朱雪尘:有两个原因:第一,从影响力的角度出发,媒体肯定要有影响力公众才能认知。第二个原因就是也为了推动中国管理的发展。今年中央电视台二套加入,包括杂志、报纸、网站、电视四家在一块。同时联合包括在全国范围内很有影响力的都市报,比如像《天津日报》、广州《羊城晚报》,这些大报一块来做这些,他们负责地区的活动推广。如果仅用《英才》做这个活动,当时认知度和影响力都不够,肯定要找一些比自己实力强的人。
主持人:头一两年运行状况怎么样?
朱雪尘:第一年我不太清楚,第二年还可以吧。当时包括经济界很有名的人来参加活动。
主持人:当时是以你们邀请为主还是怎么样?
朱雪尘:虽然是四家联合,但操作层面都是我们在做。包括邀请人,组织活动,都是我们来做的。
主持人:实际上在这几年中培养出了你们搞活动的团队?
朱雪尘:对。一个是采编团队,一个是活动团队,锻炼出来了。
主持人:现在搞活动的媒体很多,他们一般探讨两个问题,一个是找嘉宾,第二是招商。找人的解决方法是傍大款,搞新浪来,说谁来报道。名人当然希望中央台来或者是凤凰卫视来,有出名的机会,作为赞助商不是这样看的。
朱雪尘:这里面有这么一个误解。找人也好,找广告也好,并非是傍上大款就能做到的事儿。大家都有朋友,比如跟《北京青年报》的认识,或者跟新浪认识,大家伙搞一个活动,这是很容易的事情。你能找到这个人,他能出席,这是比较困难的事情。还是依靠自身的资源吧,比如像我们这个活动,请这些人,都是我们平时面对面采访到的。既然你是作为活动主办方,其他人只是帮你介绍一下,最终还是得靠自己去做。
很重要的嘉宾,包括颁奖的领导,副委员长这些,都是宋社长有一些资源在里面。
主持人:你觉得杂志在这里面配合的怎么样?商业化运作,活动的配合。
朱雪尘:补充一点。杂志办这个活动其实是不赚钱的,当时出发点并不是一开始要赚多少钱。当时想到这个,还是从推广杂志影响力方面来做的。随着活动影响力的增加,广告自然而然会形成。比如今年我们杂志做成立10周年的活动,虽然是杂志的十周年,但我们结合中国企业成长十年,也做了一个论坛。这个招商情况很好,因为你已经形成一个圈子了,有对你活动有认知度以后,他对参加人的层次、参加人的出席率,都很认可,会主动来。
主持人:除了这个活动有没有尝试过经营方面的创新?
朱雪尘:主要还是办活动吧。个人感觉,《天津日报》的运作方式挺好的,它底下有《城市快报》、《天津日报》、《每日新报》,还有几个报纸,是一个集团性质。它除了运作杂志以外,包括房地产和演唱会,都在做。这也算是跨媒体,因为它有这个资源,在天津当地形成强势的垄断效果,可以通过他旗下的各种资源操作这种事情。比如他们当时跟顺驰合作房地产,和其他的演艺公司操作过很成功的演唱会,都是很赚钱的。
主持人:《英才》可做的东西应该很多啊,包括评选。
朱雪尘:对。刚才说的“管理大会”也是有评选的,比如每年评选十位最具价值经理人,十位最具人气企业家。
主持人:还有没有做其他的扩展?比如说缩短出版周期什么的。
朱雪尘:我们就一本杂志,像《中国企业家》、《财经》,把月刊改成半月刊,扩张对我们现阶段来讲是有难度的。一个月变成两本或者是变成两个刊,从人才链还不足以支持这个。另外从投资资金来讲,老板也不太愿意往这块来投。哪怕增加一些页数,这种方式来做相对简单一些。
主持人:有没有增加过页数。
朱雪尘:现在在不断的增加,原来100页,现在120页、130页。另外出一些别册,比如有一些专题可以做一些别册,十周年做了一个总结,出了一本书,这些都在做。我们也想过融一些资,这些投资商过来以后,再进行一些并购,这是未来的设想。现阶段来讲还没有做别的。
主持人:在发展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拿文章做过交易?
朱雪尘:就是软文,这个肯定有这么一个过程。因为我们没有投资商,当时只有很少的一部分钱。跟现在做一本杂志拍在这儿一千万的概念不一样了。
主持人:你们做杂志之外,是不是还做网站?
朱雪尘:我们有一个网站,现在基本就是杂志内容搬到网站上去。我现在也管这块,想先搞电子类的期刊,像《中国企业家》、《IT经理世界》,都每月发电子版,我说先把这个先做一下,这样可以降低传播的成本。
主持人:这会不会影响发行?
朱雪尘:可能有一个时间的空档,1日杂志出,网络上就不一定也1日出,要不就没人买了。比如广告客户这种,可以让他每期都关注我们报道的核心栏目。
主持人:盈利模式有没有想的清楚,电子刊的东西。
朱雪尘:电子刊的成本非常低,现在也没指着它赚钱。
主持人:如果《英才》做网站资金不成问题,发展成独立品牌可能性大吗?
朱雪尘:我觉得英才的资源不太适合做网站。因为我们的读者需要的并不是一个网站,他们也不一定会去看这个。
主持人:现在《英才》有没有遇到比较大的竞争压力?
朱雪尘:竞争压力一直存在,主要是经营这方面的压力。杂志肯定得提升内容,原来房地产这块是我们比较主要的支柱,但现在房子这么好卖谁还会投广告,这就需要再开发别的资源。
主持人:你们在考虑哪些延伸型经营活动呢?
朱雪尘:现在正考虑做俱乐部。
主持人:纸媒做俱乐部做成功的有先例吗?
朱雪尘:国外有先例多,国内不知道。国外的像《财富》、《福布斯》,每年有慈善的活动,其实也算是俱乐部形式。我们每个月也搞小型的聚会。
主持人:活动组织的频繁吗?
朱雪尘:也组织些活动,但这个没有太重点发展,还是以杂志为主。我们这属于什么事儿都做成之后才说的,老板就这风格。做成了也才说几句,就这么一个人。
内容:重原创不冒进
主持人:英才在过程中有没有调整,微调或者大调?
朱雪尘:微调每年都有,大调没有。我们一直做行业领先的人物,财经分几块行业,现在专注金融、能源、地产、IT、药业。我们一开始是比较模糊的概念,就是行业领先。随着杂志影响力的增强,行业前三名或者前五名才能进入报道的圈子。
主持人:以人物的什么为主?
朱雪尘:我们强调人和企业的关系,经营人性,在这里面采取故事性的写法,不光是以纯新闻报道来做。
主持人:风格方面有没有变化?
朱雪尘:风格上基本上没有,一直是故事,一直在强调这块。另外我们不是特别关注宏观方面,可能也有一些,但主要还是通过宏观的背景下微观角度来看企业家和人。
主持人:你们读者群有没有调整?
朱雪尘:以企业中层、中层以上为主,基本上是这个定位。我们这个杂志跟娱乐性质的或者时尚类的不太一样。像我们这种财经类的媒体专注的圈子更小一些。
主持人:这个圈子里有没有你们很直接的竞争对手?
朱雪尘:其实挺多的,包括《环球企业家》、《中国企业家》、《福布斯》中文版,其实都算是一个圈子里的。广告客户也差不多。
主持人:你们跟他们有什么差别?
朱雪尘:《中国企业家》跟《环球企业家》的差别稍微大一些。《中国企业家》都是做中国人,《环球企业家》是外国人为主,我们是中国人外国人都做了。除了民营企业家,现在包括跨国公司的CEO,还有国有企业的老总。现在从资本市场上来说,像国有企业的上市公司,包括效益和关注度都是非常高的。包括前段上市的神华、中铝,这种关注度非常高。我们也在往这方面转,尽量利用原有的资源和品牌影响力做国企的采访。这不是一般的媒体可以采访着的。
主持人:我之前也采访过国企老总,有时候他们相对比较保守。
朱雪尘:看你怎么做。我们提出一个概念新国企新价值。这些新国企的企业家,你跟他们接触,提出很多问题不要有拘束,他们倒是很愿意回答你很多问题。像中国移动,中铝,都有跨国公司参与到里面,可以从职业经理人的角度跟他们对话。他们的视角,他们的能力,有时候超过很多民营企业家。
主持人:你们有没有做话题的东西?
朱雪尘:话题一直在做,现在有一个转变了。原来做榜单,很多封面都用数字100什么的来做的。当时有一段时间做这个,后来别的媒体也在效仿,觉得没什么意思了,就逐渐转向还是以公司做封面。但这个话题没有丢,我们每期都有一个榜单。
主持人:为什么坚持每期做呢?
朱雪尘:我们觉得这种数据性的东西还是读者喜欢看的,有一定价值,而且对杂志传播和影响很有帮助。策划每期都做一个“我的故事”,企业家生活方面的东西。前段时间做过我得比较好的是“我的父亲父母”,都是企业家自己写的文章。他回忆他以前的一些事情,比如和父亲母亲的一些经历,写的还不错。十月份做的是“心灵栖息地”,讲他们去某一个地方出差、旅游,给他们留下印象非常深的地方。
主持人:新闻你们怎么做?
朱雪尘:我们最终想要的是面对面的采访,必须有现场感在里面,这是必要的条件。
主持人:新闻也会关注到当时的热点事件是什么?
朱雪尘:对,都是这种选题。另外说到行业条件,必须得在行业中排到靠前的位置,要么就是你这个公司特别有新闻性才会去选择你。新闻性中我们尽量挖掘一些共性的东西,包括政策对中国企业的影响,跨国公司对企业的影响,挖掘更深层次的东西。
主持人:最核心的是封面,封面的东西有什么标准吗?
朱雪尘:刚才提到的标准说了一些,比如行业排名、新闻性、人物,能不能亲身采访到,都是作为标准的。
我们把标准公布在记者中,都知道这个标准后,编辑记者在提选题的时候,都得考虑到这些。联系采访成功,并不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情。平时在操作很多题目,最后有一个成下来的,就作为这期的封面。
主持人:你们的成功度有多少?
朱雪尘:同时操作三四个四五个,每个月都得成功一个。
主持人:人物类的杂志目前有没有变化?
朱雪尘:变化不是特别大。
主持人:现在人物类的刊物,在你眼里有没有明显的差距?
朱雪尘:我这只能是个人观点,我觉得总体上来说差不了太大。反而威胁比较大的,还是国外的那些刊加入进来之后,可能对市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们现在的做法——讲故事,其实是跟国外来学的。说白了我们只是更本土化一些,我们更了解他们想得到什么,我们满足他们的想法。包括读者,包括采访对象,包括广告客户,我们更本土化。但国外做的比较好的是,他们会有一些前瞻性的报道,对中国企业来讲有前瞻指导的东西,这是他们独有的,我们的力量无法做到。我们更关注于本土的企业家,他们心里想什么,或者他们希望报道什么东西。人家是外面看中国,咱们是从中国看世界,不同的出发角度。
主持人:《英才》现在主要在讲人么?
朱雪尘:我们现在不光局限于人,也有很多社会性的东西,但不是特别多,只能这么说,跟社会性的东西相关联的。
此外,我们还探讨公司价值的问题,比如这个企业是不是非常有投资价值,我是不是要买这个企业的股票。比如投资国有企业,他可能很少接触到企业的老板,他们公司的人都很少接触。我们通过采访,给他对话,把国有企业的发展介绍出来。
主持人:这样的报道效果怎么样?
朱雪尘:你可以关注一下,报完之后股市或者读者的回帖,都可以看到。
主持人:你们的原创率应该算是比较高的。
朱雪尘:我们在选题定下来之后,采访不到这个人PASS掉,不是原创的就PASS掉,不上就完了,必须得去找新选题。比如采访一个企业,到外地去,都有现场描述的,并不是简单说一下就完了。
主持人:现在外地的新闻多吗?
朱雪尘:外地的每期都有,都是重点栏目。花了钱出差,肯定有投入,都是选择重点的栏目来做。出国采访也有,但不是特别多。现在出国的有两个情况比较多一些,一个是我去国外,有记者上学念书什么的,报道一篇或者当地找一个特约记者,这个比较多一些。真正对一个杂志报道一个选题派出国采访,承受的压力太大了。
主持人:从你个人感觉来讲,《英才》是什么时候外界才比较认可的?
朱雪尘:我去的时候当时刚转型不久,但认可还是挺快的。转过年来就差不多了,实际上一两年的时间。
主持人:你觉得什么原因呢?
朱雪尘:这个东西逐渐起来的吧。我们一直提上善若水这么一个文化,水是不断积累,不是一下子冒出来。
主持人:在纸媒里能持续成功的还真不太多。对纸媒来讲,下来一个阶段如何继续成功,这是一个大问题。
朱雪尘:现在杂志也不是很好做。要想做好一个杂志,怎么也得一千万左右吧,想做一年就成功,那就别玩儿了,肯定要投两年的钱先进来,然后才能再去做。但很多投资商都没有这个耐心等那个时间。
主持人:目前这个市场做一个刊赚钱不是难事,但做成《英才》这样的,各方面都很成熟,比较难。
朱雪尘:我们现在属于活下来了吧,算是剩者为王吧。
只有跨媒体才能生存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