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美丽新世界”到来了吗


   

美丽新世界到来了吗

http://www.sina.com.cn  2011012913:41  瞭望

  《瞭望》文章:美丽新世界到来了吗

  所有这一切,都引诱着我们越来越远离自己的精神家园。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屈一平


  122日,好莱坞3D科幻巨制《创战纪》,创下首周5000万美元的人气票房。作为好莱坞的终结者系列,它在2011年初的北美一举拿下票房冠军。

  《创战纪》引起广泛关注,有拜于影片中最先进的科技带来的视觉冲击,制片人肖恩·拜利在接受采访时则表示故事才是最关键的部分。

  迪斯尼花费3亿美元巨资打造的这部影片,关注的是在互联网语境下,个人在被异化的社会里,对现实与虚拟的重新认知。

  影片主人公萨姆为了寻找失踪多年的父亲,意外进入父亲当年设计的虚拟电子世界——“,发现父亲被自己创造的全新物种——“程序囚禁了25年。影片结局是一贯的好莱坞式胜利:萨姆战胜了电子世界,然而人类为自身付出惨烈代价:父亲最终和自己创造的同归于尽。

  今天,这种整个社会数字化的倾向已经在悄悄出现,互联网社会的逐渐形成,简直已经有了与现实社会抗衡的力量,比如微博。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常务理事段永朝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虚拟世界和人类的交锋开始了吗?1999年的《黑客帝国》,之后的《终结者》《机械公敌》、《阿凡达》,再到今天的《创战纪》,这些影片都在描绘这样一个未来:人类自己发明的互联网将具备独立意识和智慧,超越并统治人类,人类与互联网乃至新技术的斗争无休无止。

  互联网真的会成为人类的敌人或主人么?这样的疑问,在1932年英国作家赫胥黎(ThomasHenryHuxley18251895)的作品《美丽新世界》中已有端倪,他虚构的公元2532年,由于社会与生物控制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沦为垄断基因公司的产品:睡眠教学、催眠术被广泛用来校正人的思维;在这个美丽新世界里,人们失去了爱情,失去了痛苦,最可怕的是,人们失去了思考的权利,失去了创造力,失去了个体的自己。最后,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关于我们热爱的东西,尼古拉斯·卡尔在《浅薄》一书中写下了最新注脚——“软件越聪明,用户越愚蠢

  娱乐至死之忧

  115日,一位国家机关公职人员在QQ上写下这样的日志:我的盆友、童靴、筒子,我的饭闹、叫驴、鸭梨,我把他们都寄存到你这里,七小时后再还给我。

  这句话的非网络解读是:我的朋友、同学、同志,我的烦恼、焦虑、压力,我把他们都寄存在你这里,七小时后再还给我。

  在国外,这种网络语言的扭曲化很少见。《浅薄》中文版译者刘纯毅告诉本刊记者,与国外网络语言多为缩写(例如thanks缩写为thxface to face缩写为f2f)不同的是,中国的网络语言除了同音,面目全非。

  中国式互联网的娱乐不仅仅体现在语言的高度错乱,互联网的错乱娱乐事件也层出不穷:201011月奥巴马访华时,中国版奥巴马女郎事件,使某女一夜蹿红网络,甚至上了主流媒体的版面,此事件最终以该女郎承认花20万元炒作娱乐大众而告终。

  娱乐至死这两年在中国成为热门词汇,它来自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NeilPostman19312003)1986年出版的一本同名著作,该书对印刷时代的衰落给予同情,对以电视为中心的图像革命则抱以悲观态度。在波兹曼看来,电视是一种适合于表现具体片段的媒介,它对现实世界的描述缺乏语境、支离破碎,与我们的生活缺少关联,更谈不上逻辑性和连贯性,电视节目是不能用来思考的。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里一再呼吁:屏障和管制并不会禁锢人们的思想,娱乐才是思想的大敌,人们会在娱乐的麻痹下,渐渐失去思想的力量,就像青蛙不会死在沸腾的油锅里,温水才是致青蛙于死地的武器。

  陈丹青写下读后感:在空前便利的电子传媒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聪明,也比任何时候都轻飘。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江晓原,七年不看电视,不关注新闻联播,尽管有时他也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每四天更新博客。

  在这个被许多人讴歌的信息时代,我正在竭力反其道而行之。他说,今日的互联网对文化的消解,又百倍于电视。互联网上人人可参与的假面狂欢,带来了铺天盖地的信息垃圾和更多的坑蒙拐骗,网络游戏和微博让人和吸毒一样上瘾。所有这一切,都引诱着我们越来越远离自己的精神家园。

  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常务理事段永朝,却不赞成将电视网络乃至传媒作为客体的思辨方式,他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互联网并不会带来娱乐至死美丽新世界

  没有力量来阻挡人和机器融合的状态,他说,在互联网和人类关系上的思考,首先应该是将人和机器融合起来考虑,而我们现在将人和机器分离状态的思维更明显,我们处于机器时代早期,我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的思考还是停留在相互离散和剥离的状态

  人和机器的关系是不可能融合的,我们永远在寻找平衡。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的《生活》杂志联合出版人、作家许知远说,我们对互联网文化还是缺乏深度思考和理解,我们总是用半成品,互联网文化很扭曲,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互联网没有情感。

  技术哲学之乏

  14年前,IBM的一台名叫深蓝的计算机给了人类沉重一击,在一场人机大战中,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卡斯帕罗夫以2535的比分完败于它。

  2011214日,一场有史以来首次进行的人机广义智力大战即将开战,IBM和美国智力竞赛节目危险”(Jeopardy)近日宣布,IBM计算机系统沃森(Watson)将在当日与危险节目中脱颖而出的两位参赛者一较高下。

  人类究竟可不可以战胜机器?全世界的人们拭目以待。

  《圣经》里的通天塔最终也没有建成,但人类自己在建的通天塔将指向何方?近代以来的三次工业革命,带来了蒸汽机、带来了电,带来了电脑、互联网,也带来了与希望相伴的恐惧与不安。

  工业革命的进化过程就是人类对技术从批判到技术恐惧的过程。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科技哲学教授吕乃基对《瞭望》新闻周刊这样分析,工业革命以来,人和机器之间存在着一定空间的张力,所以,人类可以在这个范围内批判机器。然而,1969年互联网在美国诞生,这一技术的每一步发展都在构筑一个更高的平台,将人和技术的张力无限缩小,人类开始难受,这就是技术恐惧。

  赫胥黎描述的美丽新世界真的到来了吗?在问题没有解答之前,人类恐惧的阴影在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包括文学作品和电影。

  吕乃基赞同技术悲观派的现实意义,他表示,随着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能不能超越技术很重要,如果不能超越技术发展需要构筑的更高平台,并在这个平台上继续前进,同时保持与技术一定的张力,那么,娱乐至死美丽新世界的到来就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指环王》开篇第一句话是:这个世界改变了。托尔金这句话原本指向工业时代的到来。而近一个世纪后的我们,又到了重复这句话的时候。

  在看待互联网和人类关系的问题上,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常务理事段永朝对本刊记者说,之所以在互联网发展的今天,有这样的讨论,原因在于依然依靠以往的笛卡尔式科学哲学来看待新生的互联网现象,必然会困惑。

  近现代技术在哲学上已经走入了死穴。他认为,要真正认识电脑和互联网掀起的风暴,就不能将思维的坐标限制在笛卡尔坐标系里,如果不能克服笛卡尔主义(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直接地对立起来的二元论)的巨大惯性,我们就无法了解今天的互联网将向什么方向发展,即使我们已经拥有了互联网,但我们将 从思想上失去互联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东对此颇为赞同,如不以科学的平和主义史观替代笛卡尔式的科学的进步主义史观,人们将不可能将互联网构筑成自己的精神家园。

  我们看待网络空间的方式可以说是西方文化史的一个结果。北京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胡泳说,在中世纪,宇宙有其始终,在宇宙之外还存在上帝的天国。17世纪,这种世界观转化成为一种机械的世界观,其创始人正是笛卡尔。拥有深切的宗教情感的笛卡尔仍然相信灵魂的存在,他把现实分成两个领域:物质的 和精神的。虽然笛卡尔如此解决了自己的灵魂安放处,但新科学却把有关灵魂空间的所有想象全部清除了。此后,现代科学始终存在一个如何解释的问题。

  美国互联网界正在思考的一个热门话题是:为什么要专门探讨技术是好的还是坏的?因为越来越多的思考者发现,不断加速发展的技术与人的融合,正在迅速突破技术原来作为工具的界限,成为人类外部基因无法剥离的一个组成部分。

  美国《连线》的创办主编凯文·凯利,因其1994年出版的《失控》成功地预言了16年后,云计算、物联网、网络社区将成为科技发展方向而闻名。

  201012月,凯文·凯利访问中国,在几次演讲中,着重谈论了他关于技术元素(Technium)对于人类社会意义的思考。他的核心观点是,技术是中性的,不好不坏,但它能给人类带来更多选择是一件好事,所以总体来看,技术的发展应该被鼓励而不是被压制。

  在采访中,本刊记者发现这样一个事实:虽然互联网在中国拥有4.5亿网民,但在中国从哲学层面探究互联网的人文意义,进行国际上称之为技术哲学的网络专业领域的研究基本空白。多位受访者表示,在中国,互联网技术哲学领域的研究刚刚起步,互联网与神经交叉学科也存在空白。

  对此,吕乃基直言不讳地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中国的确存在互联网技术哲学研究的单薄,把互联网作为工具的一类人往往不了解这一工具的人文精神,而研究科技的又缺乏互联网特有的前沿文化底蕴,所以,这一领域在中国的研究较为尴尬。

  作为互联网的基础科学,技术哲学技术社会学在中国社会一直被忽视。

  科幻与现实

  在科幻电影里,互联网经常因为一次闪电,一次误操作或者莫名的原因,开始出现自我意识和很高的智慧。对此种情形,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刘峰认为只会存在于科幻之中,因为电脑永远无法取代人脑,成为人类的主人

  他表示,首先,纵观互联网的发展史,无论是计算机的制造,网络线路的搭建,外部信息的输入,信息搜索算法的设计,互联网的每一次进展都离不开人类的参与。未来,这种状况依然无法被打破,包括电力供应、设备维护、新算法和新程序的更新,没有人类的帮助,互联网将逐步变成一具庞大的死尸。

  其次,科学与科幻最大的区别在于科学需要可达的路径,而科幻可以跳过关键步骤。即使我们承认科幻的结果,互联网具有意识并且自我进化,那么如何保证互联网的智慧进化速度超越人类?远古的时候,人类被狮子、老虎追赶。今天,狮子、老虎却被关在牢笼中被人观看。同样,失去人类支持的互联网,它的智慧和进化速度也将几乎为零,超越人类也许依然需要得到科幻小说中那个不知名原因的帮助

  科学界有一个不争的认识是:在围棋领域,电脑下不过人脑,因为面对千古无同局的围棋,电脑将沉溺于计算可能性的汪洋大海中不能自拔。

  外国的电脑专家为攻破围棋这个最后的堡垒作了很大的努力。

  曾经有人悬赏100万美元希望有人在2000年前开发出一个可以对抗职业棋手的围棋对弈软件,可在截止日期十年后的今天,曾多次获得电脑围棋世界冠军的程序——“手谈,最好的成绩是被职业棋手让12子取胜。

  对于电脑在围棋领域中的弱智,欧美专家从数据上给出了原因:一是国际象棋棋盘只有64个格,每一步有30种合乎规则的走法。但是围棋有361个点,每一手有300多种变化。国际象棋全部可能的走法是在10601070种之间,而围棋有10250种变化。

  围棋和国际象棋最大的区别还在于,国际象棋杀掉王就可以取胜,而围棋取胜却无法给出一个固定的获胜指令,在棋盘上围棋每一步棋对全局都有着影响,而电脑在这方面的判断明显不足。此外,没人能将围棋的视觉因素很好地编入程序之中。围棋有一个视觉因素,高手会因为棋形难看而不采用某个下法,也 就是说落子的位置要考虑和其他已经布好的棋子的关系。同样,高手也会考虑一片棋对于棋局中另外部分轻重缓急的各种影响。

  按照粗略的估计,围棋电脑程序的计算速度仅为象棋程序的百分之一。主管智能围棋网的鲍勃·梅耶说,每下一手要比象棋多4倍的变化,所以要想让围棋电脑程序达到象棋电脑程序的水平,需要比象棋电脑强1027倍的电脑。按照18个月电脑速度更新一倍的摩尔定律,我们也许在22世纪能拥有这样 的电脑。”□

互联网的达尔文预言

http://www.sina.com.cn  2011012913:41  瞭望

  《瞭望》文章:互联网的达尔文预言

  语言的诞生,使人类大脑第一次发生质变,互联网是第二次。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屈一平


  120日,美国微软宣称新一代的视窗(Windows)操作系统将不仅仅适用于个人电脑,还将广泛支持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终端产品。尽管尚不清楚微软这一操作系统的面世时间、售价以及详细参数,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个人电脑的霸主自己承认了个人电脑时代的终结

  2011年,个人电脑(PC)诞生30周年。今天,PC已经从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发展到了个人计算(Personal Computing)。在个性化互联网设备加速演进的同时,未来的互联网是什么样的?仅仅是云计算、物联网拼成的一幅科技图吗?

  中国学者的发现

  互联网的运作方式和大脑是一样的。”2010126日,美国互联网生活杂志《连线》的创办主编凯文·凯利在中国访问时这样陈述自己对互联网的看法。

  凯文计算出人类每天有1000亿次点击,整个互联网有55万亿个链接,这差不多是人脑中神经突触的数目了。

  此外,1000万亿个晶体管也接近人脑中神经细胞的数目。初步统计,这些东西相当于2万兆根神经纤维。这个机器的规模和复杂程度等等,和人脑很接近。因为人脑的运作方式基本上和网络的运作方式一样。

  他最畅销的《失控》一书,曾经是《黑客帝国》所有演员必读的3本书之一。这本16年前出版的书准确地预测到了今天的云计算、物联网等最前端的互联网科技,凯文本人甚至大胆预言以PC为中心的微软会成为第一个消失的IT巨头。

  他2010年提出的的互联网模拟人脑理论,却晚于中国学者3年。

  200712月,国际知识与系统科学学会主办的英文期刊,首次刊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刘锋、中国科学院数据技术与知识经济研究中心张玲玲、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顾基发合作的学术论文《知识管理在互联网中的应用——威客模式在中国》,首次提出互联网进化设想:互联网正在从一个原始的、不完善的、相对分裂的网络,进化成一个统一的,与人类大脑结构高度相似的组织结构,它将同样具备自己的虚拟神经元,虚拟感觉、视觉、听觉、运动, 中枢,自主和记忆神经系统。他们将互联网这一结构命名为互联网虚拟大脑,认为互联网虚拟大脑的不断成熟将对神经学产生重大的启发式影响。

  无独有偶。201011月在中国出版的美国作家杰弗里·斯蒂伯的《我们改变了互联网,还是互联网改变了我们?》也提出互联网是一个大脑,同样晚于中国学者3年。

  120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互联网进化论提出者——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科院计算机博士、威客网负责人刘锋。

  他再次强调:历史表明人类大脑的延伸和联结一刻也没有停止,互联网就是虚拟的人脑。

  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历史经验包括:从人类的发展史看,人类的进步就是器官不断延长和连接的历史:棍棒延伸了双臂,石头延伸了拳头,汽车延伸了双腿,望远镜延伸了眼睛,电话线延伸了耳朵,公路、铁路使人类四肢最终实现联网

  如今,从互联网的诞生到博客、威客、搜索引擎的出现,人类的大脑开始了空前的延伸

  互联网与神经学

  刘锋和他的团队通过对互联网已有结构和功能的分析,将互联网划分为硬件层、软件层和信息层。从2005年起至今,刘锋在论证互联网的硬件、软件、信息层与人脑的一一对应后,得出第一张互联网虚拟大脑结构图,证明人脑中最重要的组成单位是神经元,互联网存在虚拟神经元。

  20057月刘锋在提出威客理论时,发现了电子公告牌分离的现象,即从1983年起,电子公告牌至少分离出新闻类网站、电子商务类网站、博客类网站、智力互动问答网站(威客)digg类网站、换客类网站、维客类网站、SNS类网站、搜索引擎类网站等九个方向的互联网创新应用。他认为这种分裂现象孕育了互联网虚拟神经元的出现。

  两年后,20074月在绘制威客地图时,刘锋和他的团队意外发现了大脑映射和互联网虚拟神经元的存在,发现互联网进化出来的各种应用方式,比如论坛、邮箱、新闻、rss、搜索、博客,在人脑中都有相对应的依据和功能,分别对应到人脑的共享区、可交易知识区、隐私区、问题区、运动控制区。

  把这些区域一一对应起来,似乎就看到了互联网和人脑的某种相似之处,同时互联网和用户大脑又紧密地连接着。互联网用户大脑的知识功能区通过互联网个人空间被映射到互联网中,构成互联网虚拟神经元。

  接下来,刘锋进一步研究发现,光纤、电缆、无线传输媒介及其内部的信息通道构成了互联网的虚拟神经纤维。搜索引擎的网络蜘蛛、互联网骨干网 的路由,构成互联网的自主神经系统。2008年开始兴起的云计算正在形成互联网的中枢神经系统。可以预见,随着更多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互联网将更加趋近于 人类大脑。

  互联网是虚拟大脑的理论很快在业内引起反响。20109月,中国自动化学会系统复杂性专业委员会会刊《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刊登刘锋的论文《互联网与神经学的交叉对比研究》。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非线性科学和复杂网络专家方锦清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评价:事实上,西方国家至今还没有任何一篇学术论文,探讨整个互联网与神经学的关系问题。

  在上述论文中,刘锋阐述了五年来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互联网的神经反射弧、人脑中的搜索引擎、维基百科、IPv4/v6地址编码、路由系统等方面的实验设计。

  2011110日,美国科学家提出人脑神经元的关系非常类似Facebook的结构,并提出Facebook神经元,与互联网虚拟神经元不谋而合。

  达尔文式猜想

  互联网正在像大脑一样进化。刘锋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来解释这一进化原理:从神经学的角度看,人类的大脑结构并不是古已有之,它是从鱼的大脑进化到爬行动物的大脑,再进化到哺乳动物的大脑,最后进化到人类的大脑。

  如果解剖人脑,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类鱼、类爬行动物、类哺乳动物的结构在人脑中泾渭分明。当生物进化到人脑阶段后,互联网的出现开始连接人的大脑,并开始形成更为庞大的类人脑结构组织。

  到2008年底,刘锋和他的团队已经列出13项对比。包括神经元、神经纤维、大脑皮层、记忆系统、地址编码系统、搜索引擎、视觉、感觉、听觉,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互联网的持续进化,与人脑高度一致接近

  刘锋进一步阐述:在生物进化论的描述中,人类是观察者;对于互联网进化论,人类既是观察者,也是参与者。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人们将逐渐完成互联网虚拟大脑的组建工程,人类主动创新的背后隐含了被动的自然推动。互联网进化的最终结果是:第一,实现人类大脑的充分联网;第二,形成一个与人类大脑结构高度相似的互联网虚拟大脑。互联网虚拟大脑的形成将使神经学研究得到重要突破。

  然而,这一理论在美国的发表却颇多波折。刘锋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彭庚合作的论文《从人脑的结构机理看互联网的进化》20087月投稿时,被美国著名计算机期刊ACM评审拒绝,评审意见认为:人脑结构是无数的个体在自然选择的情况下形成的,而互联网的结构只有一个,如何反映互联网和人脑存在一样的进化原理是个问题,建议作者与生物学,神经科学的研究者做更深入的探究。

  20093月,这篇被美国期刊拒绝的论文发表在中国的《人类工效学》杂志上,引起国内外媒体关注。同年,《环球日报》《国际先驱导报》《科技日报》《csdncsdn和程序员杂志》《百科知识杂志》《世界博览》纷纷以科技改变进化论轨迹未来互联网酷似人类大脑等前瞻性报道,记录了这个互联网的达尔文猜想。

  实际上,美国后来很多新技术印证了刘锋的观点。方锦清说,2010年他第一次在科学网上看到这篇文章,就被震惊了,并认为:中国需要这样的声音。

  提及美国后来的新技术,方锦清认为,IBM智慧地球理念和刘锋互联网进化的核心观点十分相似。

  2008年末IBM在全球范围内物联网概念升温,随后提出了智慧地球概念和经营战略。令人吃惊的是,IBM所描绘的未来图景和刘锋在2007年至今逐渐完善和成形的互联网进化论惊人相似。

  刘锋在一次整理自己博客和intevl.com网站地址记录时发现,从2008年开始,有大量IBM公司地址范围访问者对这两个地址频频访问。

  IBM“智慧地球的核心观点是——互联地球的人、机器和数据;通过物联网和互联网的整合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结合。

  智慧地球的运作原理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所谓的物联网,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物联网整合起来。

  这与2008年刘锋提出的互联网虚拟大脑运作原理高度趋同:传感器将会安放在城市、海洋、太空、沙漠、森林等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形成互联网虚拟感觉系统,源源不断地向互联网虚拟大脑传送地球各个方面的感觉信息。

  刘锋质疑:IBM的智慧地球只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沙粒,它盲目地割裂了传感器网络(物联网)与互联网的关系,互联网原本就是通过网络连接计算机、视频设备、音频设备、传感器设备。物联网仍然需要互联网线路进行数据传输,物联网就是互联网的延伸。

  在刘锋看来,“IBM提出的智慧地球是互联网虚拟大脑理论下的过渡产物,时间会证明它逃脱不了抄袭互联网虚拟大脑结构图的命运。

  还将发生些什么

  互联网进化似乎给了我们一个方向,关于互联网未来的方向,从1991年科学家提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开发出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到今天,互联网的出现已逾6000天了,下一个6000天,人类和互联网还将发生些什么?

  我们就是网络,我们就是这个统一体,我们将变成机器。2007年的《未来网络5000天》的演讲中,凯利表示,互联网的未来是个更加值得依赖的统一体(The One),更加可靠的大机器”(One Machine)。只有一个统一体,网络就是它的操作系统,全世界所有的显示器都将连为一体。手机、电脑、鞋、汽车,所有的东西都能实现互联。这与时下热议的物联网如出一辙。

  2010年,凯文与李开复的对话中重申:我觉得未来有可能的一种趋势是人机一体,人类的脑神经和机器,或者互联网互为一体,融合成为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灭不了谁。

  互联网将向人脑结构的方向进化,同时人类大脑结构和功能将从互联网的发展中获得重大突破。刘锋作出预测。

  关于互联网进化的未来,刘锋这样猜想:到2050年,互联网在不知不觉中会形成一个与人类大脑组织结构非常类似的物体,一个遍及全球的互联网虚拟大脑。这个超级虚拟大脑,具备虚拟感觉神经系统、虚拟视觉系统、虚拟听觉系统、虚拟运动系统、虚拟记忆系统、虚拟大脑皮层、虚拟海马区,等等。世界大部分人以虚拟神经元的角色参与到互联网虚拟大脑的运转中来。人类接入到互联网的方式最终发展到将信号直接接入到眼睛的晶状体中,DNA式的信用验证机制保证 每个虚拟神经元的真实性。

  语言的诞生,使人类大脑第一次发生质变,互联网是第二次。刘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