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国资发展模式“非常道”
综合梳理各方报道,至2010年,重庆市国资委所属企业资产总额达到1.25万亿元,成为全国国资系统第四个跨进“万亿国资”的省市。与此同时,借助股权和产业链两条纽带,重庆经济形成了“国民共进”的新局面。1997-2009年,重庆非公经济占全市GDP比重由26%升至60%,在目前的万亿国有资产中,非公经济参股已达38.6%。 从2003年重庆市国资委成立以来,重庆市的国资改革因诞生了“渝富模式”、“百亿集团工程”、“八大投”等模式而声名远播。
我觉得集中梳理“重庆国资发展模式”的要点,供各界参考也是必要的。
国资委研究中心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部部长王志钢认为,开放、重组、创新就是重庆国资改革成功的三大要素。
2004年,重庆渝富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成立,作为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主要承担三大职能:一是打包处置国有企业不良债务和资产重组;二是承担国有企业破产、环保搬迁和“退二进三”的资金托底周转;三是对地方金融和国企进行战略投资、控股。 渝富公司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所有资源,包括土地增值、税收豁免等;并辅以隐性财政担保的形式获得国家开发银行的巨额贷款,在地方政府并不开阔的财务空间内,对治下国企进行了最大化的重组,探索出业界闻名的“渝富模式。”,《重庆国资发展模式调研报告》分析认为,从重庆市债权类不良资产处置,到参与国有企业的投资和资产重组,再到搭建金融控股公司,渝富公司各次出手均业绩不俗,重组企业多数轻装上阵,获得了重新发展的机会。 这是重庆国资改革的第一阶段——重组阶段,即以债务重组和组织机构重组为切入点,化解国企历史包袱,推动国企彻底摆脱大面积亏损。 报告中分析,重庆国资改革第二阶段是融资阶段,这一阶段实现从国有资产向国有资本的转化,期间诞生了“八大投”模式;第三阶段是推进产权多元化和国有集团整体上市阶段。
重庆国资发展模式 “五五三三”措施:做大城市建设投资板块。“五五三三”措施是重庆国资委发展城市建设投资板块即“八大投”模式的内核,具体为:一是通过国债、规费、土地、存量、税收等“五个注入”,将零散、静态资产集中变为集团资本金;二是通过银行、债券、股市、信托、海外等“五个市场”融资,放大国有资本;三是通过资产债务平衡、现金流平衡、投入产出平衡等“三平衡”管理,实现国有资本健康运行;四是坚持“八大投”不互保、财政不担保、专项资金不交叉使用等“三不”原则,建立风险防范体系,有效控制经营风险。
“五五三三”措施:做大城市建设投资板块。“五五三三”措施是重庆国资委发展城市建设投资板块即“八大投”模式的内核,具体为:(1)通过国债、规费、土地、存量、税收等“五个注入”,将零散、静态资产集中变为集团资本金;(2)通过银行、债券、股市、信托、海外等“五个市场”融资,放大国有资本;(3)通过资产债务平衡、现金流平衡、投入产出平衡等“三平衡”管理,实现国有资本健康运行;(4)坚持“八大投”不互保、财政不担保、专项资金不交叉使用等“三不”原则,建立风险防范体系,有效控制经营风险。
“八大投”的具体定位为:水务控股主要经营主城区供排水和全市污水处理;城投公司是城市建设筹融资的总渠道、主城区路桥建设(600263)的总账户、城建项目所需土地的总储备;高速公路集团负责重庆高速公路建设、经营和融资;交旅集团主要对重庆高等级公路实施投资(含回购)、组织建设、经营和资产管理,对旅游景点实施投资建设和营运;地产集团主要履行建设用地的征用、土地收购储备和开发整理、“耕地占补平衡”、廉租住房项目建设、旧城改造建设职能;交通开投集团是轨道交通及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综合性投资主体;水投集团主要承担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渝富公司主要履行债务重组、资金周转和发展投资职能。目前,重庆国资委已着手谋划“八大投”新的升级发展,明确除不宜上市的渝富公司、地产集团外,其余投融资集团全部纳入整体上市计划。水务集团已成功IPO。
“三大重组”措施:做活地方金融产业板块。通过“三大重组”措施,重庆国资盘活了五户地方金融企业。(1)债务重组。运用市场化手段剥离债务,降低不良资产率。如,重庆银行不良率由47%降到0.44%,农商行由50%降到3.4%,三峡银行由64%降到0.6%,西南证券(600369)15亿、重庆信托5亿坏账全部消掉。(2)资本重组。在企业濒临倒闭之际,通过国资注入恢复国有控股地位,撬动社会资本,优化股东结构。如,西南证券由1亿资本扩大到23亿,60亿定向增发计划已获证监会审核通过。(3)班子重组。地方金融企业实现国有控股后,由国资委选派得力干部对企业管理层进行改组、优化,在重组过程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目前,五户地方金融企业已全部重焕生机:西南证券成为合规类公司并成功上市;重庆银行上市进入证监会审批程序;三峡银行两年里贷款规模翻了两番;农商行成为全国农信社转制的楷模和重庆市规模最大的银行;重庆信托各项综合指标位居西部第一。此外,重庆国资委还推动创建了五大交易所,引资组建了资本金近200亿的六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包括:6户担保公司、3户基金公司、2户租赁公司、2户保险公司。围绕“三大重组”措施,通过战略新建,重庆国资委重构并健全了地方金融市场的体系与功能,使重庆金融企业成为重庆市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骨干力量。
“三加二”综合措施:做强国有工商产业板块。“三加二”综合措施即:首先,通过处置不良债务、资产,将工业划拨地变为出让地,以及处理清欠历史积案等“三项措施”,恢复了企业营运元气。其次,通过对集团及其下属企业的重组整合,以及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工艺等“两项措施”,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
凭借“三加二”综合措施,重庆成功重塑了传统工商产业板块,并赋予其全新价值和企业活力,使之成为重庆振兴老工业基地、提升实体经济实力、发展新兴产业的龙头企业。如,机电集团销售收入从成立之初的51亿增至2009年的268亿,增长425%;利润由亏损5.1亿增长为盈利5.2亿;资产负债率由107%降至58.9%。以2004年重汽集团整体并入为转折点,机电集团在六年间实现了脱胎换骨的质变,并于2008年成功登陆H股。
“一二三四”措施:全面部署“走出去”战略。“一二三四”措施,即“一平台、两通道、三支撑、四重点”。(1)整合国企资源,组建全国最大的地方性对外经贸集团,充当“走出去”的带动平台;(2)明确资本市场、产业市场为“走出去”的两大主要通道;(3)构建由国家商务部及驻外商务处提供信息、政策、项目支持,国家政策性银行及其涉外基金提供资金支持,国际知名中介机构提供咨询支持的三大支撑体系;(4)将技术并购、资源储备、市场拓展和引进外资作为“走出去”的四项重点。
通过“三大重组”措施,重庆国资盘活了五户地方金融企业,做活了地方金融产业板块;通过“三加二”综合措施,重庆成功重塑了传统工商产业板块,并赋予其全新价值和企业活力,使之成为重庆振兴老工业基地、提升实体经济实力、发展新兴产业的龙头企业;通过“一二三四”措施,即“一平台、两通道、三支撑、四重点”,重庆国资借用外力,巧妙助推国企重组转型,加速提升国企核心竞争力,在促进重庆国企自身发展的同时,拓延了地方国有经济的发展边界,为重庆非公经济的发展腾出了市场空间,创造了“国民共进”的双赢局面。
重庆国资改革的“渝富模式”、“八大投”等成功经验已经成为各地国资委效仿的样板,然而,迄今为止各省市还没有一家能成功复制。随着国有经济的进一步放开搞活,国资监管机构的职能发生了“监管国企——监管国资——监管国有股权”的动态演进。在重庆推动国资发展的各种措施中,最受外界关注的无疑是创新国资监管与运营模式,即“三项体制”措施——管资产与管人、管事高度统一的国资监管体制;金融资本和工商产业资本一体化的国有资本运管体制;以渝富公司为资金运作平台,加速国企改革与国资发展的国有股权流通体制。 而通过渝富公司履行债务处置、资金周转,战略投资三大功能,就是重庆国资委创新国资监管与运营模式的一大成功探索。自成立至今,渝富公司已累计处理不良债务和资产300多亿元,为企业搬迁、破产等提供周转资金200多亿元,参与推动了重庆银行、农商行、西南证券等一批国有集团的重组,为重庆国企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创了闻名全国的“渝富模式”。
重庆国资发展模式有五大特色:
搭建国资重组平台,成功打造重生国企的“渝富模式”。
市场化整合国企资源,实现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通过整合,重庆国资布局更合理,产业更集中,优势集团和超大型集团发展能力更强,资源配置能力更优,国有企业的“板凳”和“帽子”大大减少。
组建国有投资集团,实现从国资向国有资本的转化。为了解决财政资金瓶颈,重庆发力整合各类分散资源,集中多个渠道分散的资金作为资本金,逐步组建了八大国有投资集团。目前八家集团已全部跨入百亿级集团行列,其中高速集团已逾千亿。
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围绕国有资本证券化再造新国企。从长远来看,国有资本能否实现证券化,决定着国企整体改革的成败,决定着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成败;从深层次上讲,国有资本能否市场化运作,关系着国有经济的整体实力与控制力,关系着地方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公共事业的能力。重庆高度重视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将国有资本证券化确定为实现上述目标的最佳途径,推进大集团整体上市。
成就市场经济“第三力量”,贡献重庆城市建设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市场的“无形之手”进行自我完善,也需要政府的“有形之手”进行调节。在西部欠发达地区,“两只手”的功能显得“先天不足”:一方面,市场机制严重失灵,市场发育不充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难以全面有效发挥;另一方面,政府财力十分有限,靠政府调控的范围又很窄,严重影响了调控职能的发挥。国有企业既是完全的市场主体,又因为国家所有而具有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特殊属性。
正是由于兼具国资特性和市场属性,重庆国有集团在自身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成为“第三力量”,为重庆城市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1)通过“八大投”运作和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上缴,重庆拥有了除预算内、预算外之外的“第三财政”;(2)通过国有集团的“利益输送”,重庆拥有了统筹区域发展、推动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来源与带动力量;(3)通过国有资本依法合规地进行市场调控,重庆拥有了实施宏观调控及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的新工具和新手段;(4)通过国有集团的市场化托盘,重庆拥有了打造发展硬环境、处理市场重大失误等急难问题的新载体和新支撑;(5)通过国有集团推动政府意图以市场机制实现,重庆拥有了培育规范市场、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新方式和新路子。
参考文献:
1、重庆国资发展模式调查
2、重庆国资发展模式“非常道”:国资监管思路嬗变
3、重庆国资发展模式展现数字攻略五大特色
4、解析重庆发展模式:“国资增值”与“藏富于民”并进
5、国资委邵宁:重庆国企改革模式值得全国借鉴
6、政府投融资模式的新探索——论后危机时期重庆市级政府投融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7、重庆发展模式:城市化+工业化+城乡统筹一体化
8、重庆将通过资产证券化杠杆“撬动”万亿国资
9、专访重庆市长黄奇帆:国资与金融拉动重庆发展
10、评论渝富模式
11、国资“二次整合”剑指产业集团整体上市
13、李剑芒:渝富模式下的资本运转
重庆国资发展模式“非常道”
评论
编辑推荐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