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召回门”(一次又一次的召回门背后的思考)
---------以“丰田召回门”为例
前几年电池爆炸、冒烟现象已经从手机、笔记本领域开始向整个数码领域渗透,由此引发了一连串的飞机安全威胁、家庭财产损失等话题。去年年底一周之内,丰田、本田、日产相继宣布召回汽车。从去年开始,强生就频频爆出大规模召回事件。海尔公司决定召回最近6年在日本销售的33万台洗衣机。。。。。。一次一又次的召回门的背后我们应该有怎样的思考?或者我们通过思考“丰田召回门”而有所感悟。
“丰田召回门”不是一次单纯的产品质量事件,背后的经济政治背景复杂。
一提到丰田,咨询从业人员马上能想到百年现代管理学发展历史上很多闪光的字眼:精益生产、丰田模式、全面质量管理,等等。我们阅读过一些丰田的研究报告、书籍和视频,认为丰田是一家“把制造业做到极致”、在不少方面值得尊敬的企业。再加上丰田在混合动力车方面的大量探索和实践,更让人对其在人类社会向新能源社会转型中的作用给予期待。但这种人类社会经济模式大转型实在是一盘太复杂的棋局,汽车行业是美、日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的支柱产业或者叫战略型产业,“丰田”的声誉严重受损后将给哪些竞争对手带来更宽阔的抢占竞争优势地位的时间窗口,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如果我们留意到,伴随丰田召回,一些日本本土和境外的其他品牌的汽车厂商也在发布“召回”通知,就不难理解,这些其他品牌企业的“搭便车”行为,会在舆论都指向丰田期间、靠着“丰田召回门”的 “掩护”、有效地把自身的品牌受损程度尽可能降到最小。
这不是一次单纯的产品质量事件,做为咨询人士,职业习惯让我们分析一个事件时,更多去了解“这个事件之所以会发生”的背景和深层次动因,引用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教授“站在月球看地球”的名言,我们也应该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丰田 “召回门”事件,引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的话,“美国对亚洲出口增加一个百分点,就可以给美国人增加10万个工作职位”(而奥巴马2010年的施政核心正是提高就业率),那么美国对日本出口的增加、以及美国人自己做为消费者弃日本车而选“国货”的这种“内需拉动力”,当然一样会给美国人带来丰厚的利益,在这个更广阔更严峻的“你削我长”的经济政治棋局中,丰田是一枚重要的棋子而不是全部。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更加综合多面地来理解,美国国会为什么对丰田总裁的陈述迅速表达出不满的态度、为什么又爆出内幕说丰田在美国做了一些“台面下”的手脚以降低召回损失、使得丰田在“质量门”以外又要遭遇“诚信门”的审判以致有可能名誉扫地从此再不得翻身。――看来真应了那句话,“当几乎所有人都说一个事物很差的时候,他未必有那么差;当几乎所有人都说一个事物很好的事情,他未必有那么好”。
所以无论是企业自身还是其他企业遭遇某某危机时,都需要运用“透视视角”和“全局思维”,透过现象看本质,审视事件深层次背景和动因,从而更好地理解事件、应对事件。
丰田总裁从美国国会直飞中国进行道歉,这固然可以看作是一种姿态,是丰田对中国广袤市场的看重、不愿拱手相送于其他竞争对手的强硬决心和快速补救的响应速度,但其道歉中还是有一些内容值得注意和敬佩,那就是丰田自身对“理念”的反省。据报道,丰田总裁承认,丰田汽车出事原因在于过去几年企业增长速度过快,员工和组织结构的成长跟不上。相对于过去,丰田的造车理念“从顺序可能出现了一些变化”,创业以来,丰田制造与生产汽车的优先顺序,第一位是产品安全,第二位是质量,第三位是数量,成本绝对是放在后边的。丰田章男承诺,未来仍将尽可能快地恢复传统理念。
丰田总裁在道歉中还提到一些具体的改进举措,如他强调丰田将成立由社长直接管辖的“全球质量特别委员体会”,强化能够对顾客车辆进行实地技术调查的体制,以及培养“站在顾客角度进行质量保证活动的人才”等等,这些举措涉及组织、流程、岗位等多方面,我们可以用这个实例来理解“理念”和“举措”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重返“安全和质量优先”的理念是这些具体举措的灵魂和统帅,“安全和质量优先”的理念要靠这些具体举措来落地。
而遗憾的是,当我们走到一些中国企业,看到墙上标语是“企业价值观――诚信、团结、进取、奋斗” 时,不知道这些价值观是怎样由粗到细、自顶向下落地到各种原则、各种指标、各种流程/规章、各种岗位职责规定、各种IT功能权限的,不知道这些理念的字眼是否被企业高管在大会小会上结合正反实例反复强调,或许,这些字眼也就只是来自于文字提炼游戏、用做墙壁上的标语宣传罢了。
作者: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合伙人杨愿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