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刘志军到限购


  最近加藤嘉一写铁道部落马部长刘志军的一篇文章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加藤的文章将刘志军比作了日本修“新干线”的十河信二,认为他在政府和市场之间腾挪创造了奇迹。加藤对刘的作用过分夸大和甚至神化了。

  从铁道部公开的财务数据看,刘的下马和他冒进的投资方式有关。2008年竣工的京津城际铁路预计投资123亿元,实际投资206亿元。2009年竣工的武广高铁预计投资930亿元,实际投资1200亿元。而快要竣工的京沪高铁预计投资2209亿元,此数额已经超过投资2039亿元的三峡大坝。铁道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12月31日,铁道部总资产为2.46万亿元,负债1.3万亿元,其中长期负债0.85万亿,流动负债0.45万亿。负债率约为53%左右。巨额负债意味着巨大的利息支出。2011年1月27日,2月15日,2月22日铁道部一个月连续发行3期超短期融资券,其中2月22日发行金额为100亿期限为180天的情况看,刘志军的步子显然迈的有些大了。家没有当好,自然要换人当家了。

  刘志军的成功和落马和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也有关系。08年金融危机的4万亿刺激政策以来,以“铁公基”为特色的财政性公共投资登上历史舞台,并迅速占据了社会投资的主导地位。公共财政投资的增加挤压了私人部门的投资空间,迫使私人资本转向各种社会产品的短期炒作。房地产成为炒作的首选品种,炒房甚至演化成为了一种社会风气。全民炒房有诸多危害,于是政府采取了短期的限购措施。但作为一种背离市场精神的政策,限购有其坏的一面,比如扰乱了一些社会资源的正常流动和转化,影响公民社会的形成和演化等等。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还是要从源头上开刀,减少公共财政投资。刘的落马至少意味着铁路部门公共财政投资盛宴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