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节日和习俗(二十五)•“填仓”》


每年农历的正月二十五,是现今很多人都不熟悉的“填仓日”。

关于“填仓日”的由来,据说是为了纪念一位仓官。这位仓官是谁呢?有两种说法:一说西汉淳于衍曾做过粮仓官,为人正直,遭人陷害,判死刑入狱,经女儿上诉赦免,后人为了纪念他,定正月二十五为天仓节。另一种传说是,很久以前,我国北方遇到连年旱灾,赤地千里,颗粒无收。看守粮仓的仓官,毅然打开皇仓,救济灾民。百姓把粮食运走了以后,他一把火烧了皇仓,连同自己也活活烧死。这一天正好是农历正月二十五。

另一说填仓节又叫天穿节。宋代以前,以正月二十三为天穿节,相传这一天为女娲补天日。在远古时期,天崩地裂火山爆发洪水浩荡,猛兽巨鹰横行扑食难民,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这时被称为人类始祖的女娲氏,采来五色彩石日夜冶炼,炼了七七四十九天后,正是正月二十五这一天,终于把破裂的天空修补好。

“填仓日”曾经是个非常隆重的节日。还有所谓的小填仓、大填仓之分。小填仓为正月二十日,大填仓为正月二十五日。后来,两个“填仓日”逐渐合二为一。宋代的《东京梦华录》就记载:“正月二十五日,人家市牛羊豕肉,恣飨竟日.客至苦留,必尽而去,名曰填仓。”清代潘荣陛的《帝京岁时记胜·填仓》也记载,每年“正月二十五日,全家加菜盛餐;有客来,必苦留,使之醉饱而去。俗称填仓。”

至于“填仓日”所要祭祀的对象到底是谁,史籍却有不同记载,有的说是祭星,有的说是祭土地或祭磨神。更为重要的是,“填仓日”这一天具体的活动,也因为生活在城市和农村而有着很大的区别。

在老北京城里,“填仓”有两个含意:一是填肚子——也就是说,正月二十五这一天,老北京人要筵请亲友大吃大喝一顿;二是添购一些生活物品——因为过年的年货已经被吃用了不少了,家内存货已经不多了,就需要购进新的物品,故叫“填仓”。

家住乡下的农民,也要在正月二十五这一天举行一个小仪式:黎明十分,各家各户要在打谷场上用簸箕盛草木灰,用棍棒均匀敲打,在地上撒出三环套或五环套圆圈,意为粮仓或者粮囤。讲究的人家还要在灰窖旁边撒画出耙子、扫帚、甚至扇车等图案。小填仓日的灰窖,象征夏粮丰收,要在圆圈中心放置少许夏粮;大填仓日的灰窖,象征秋粮丰收,圆圈内则放秋粮。然后用砖石将粮食盖住,称为压仓。再将鞭炮点燃,在圈内爆响,取意粮食爆满粮仓,希望今后是个丰收年。

至于这一天老北京人要吃的东西,无论城里还是乡下,都是一样的:香喷喷的小米饭和细丝滑韧的杂面汤。正像那个时侯流传的民间谚语所说的那样:“填仓填仓,小米干饭杂面汤。”过了填仓日,年就过完了,一切恢复正常。城市的各色人等开始新的碌碌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