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国际油价持续走高,目前为每桶90美元。油价上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各种说法。但是,中国要多花钱买油,这一点很直观。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不断上升,石油安全对于中国越来越重要。中国的宏观石油战略可以简单概括为:“开源节流”加石油安全。
目前我国能源安全主要是指石油安全。我国石油问题是经济高速增长下的石油需求快速增长。在过去10年内,我国的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6.7%,而同期石油产量年均增速仅为1.8%。一般认为,我国的石油产量峰值应该是在1.8亿至2.0亿吨。由于我国目前的石油储采比只有11年,即使有进一步的储量发现,石油产量应该也不会超过2亿吨,因此我国必须保持在比较长的时间内,有自己一定的石油产量。
我国现阶段石油供需的特点是需求增长快速,而供给增长缓慢,年均6%的需求增长意味着每年对外依存增加近3%。2010年我国石油进口对外依存度为55%。理论上很难证明一个国家的石油对外依存的安全百分比,但是,美国目前62%的石油对外依存应该是我国石油对外依存的一条红线,跨越了这条红线,我们就得问问自己,我们是否具备像美国那样的海外石油安全保障能力?
我国的石油安全有两方面的理解:一是对外依存量的石油安全威胁,另一个是石油价格走高和大幅度波动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影响。我国的人均石油消费量低,石油需求增长的潜力很大。2009年我国的人均石油消费仅为304公斤,世界人均是573公斤,美国则达2.75吨。只要我国人均石油消费达到目前的世界平均水平,消费总量将达到7.6亿吨,按照我国2亿吨的石油产量峰值,石油进口依存将达74%。此外,石油进口源(中东50%以上) 和石油运输线(马六甲海峡60%以上)相对单一,也使得我国石油安全目前就已经相当脆弱。另一方面,日益增大的石油对外依存将使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近年来石油价格的持续走高和大幅度波动使美国经济受到很大影响,迫使美国将降低石油对外依存作为一个重要战略目标。
中国海外石油资源开发战略通俗地称为“走出去”。“走出去”主要通过石油贸易买入,或者与产油国共同开发当地油田。然而,与一般中国企业走出去不一样,能源企业走出去靠的不是运气和勇气,而是强有力的能源外交和知识经验丰富的经营管理人才。这些都需要时间准备和经验积累。
中国早就应该“走出去”,现在才“走出去”并非从容之举。发达国家的石油商在本国政府大力支持下,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不但已经占据了世界各地包括所有较好资源与市场在内的重要的石油资源与市场,也获得了经营管理经验和大批经验丰富的人才。中国企业现在要参与开发海外石油资源,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和更高的代价。目前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种种麻烦说明了这一点。“走出去”不仅是到国外开采、加工和利用他国的资源,而且要利用技术和资金去开发石油赚钱、减少石油运输风险、降低石油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冲击。这不仅需要资金,更需要经营管理和人才,以及更低调、准备更充分的“走出去”战略。
中美日等主要能源消费国在能源领域的全面竞争将不可避免。与中国在能源外交上刚刚起步相比,美日在这方面长期以来已经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中国的能源外交应通过政治外交途径,改善与石油出口国特别是中东、中亚、俄罗斯等地区和国家的关系。能源外交战略的制定应该放在全球能源环境下考虑,充分了解能源大国的能源外交政策。中国的能源外交是在与日本共同争夺俄罗斯油源时始为外界所重视。中国政府必须像其他政府那样,展开游说和公关来保证国家能源安全,以积极进取的外交态势,通过各种国际场合为保证能源安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如何协助中国企业将“走出去”战略体现为商业“竞争”行为而不是能源安全“威胁”,如何保证“走出去”的成果,是能源外交的关键。
中国海外石油资源开发战略应当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即石油产业的“引进来”。
“引进来”,主要是吸引中东产油国到中国内地开设炼油厂,以换取充足的石油供应和相对平稳的油价。对中国石油企业来说,这应当是一种更安全稳妥的、更有效的石油贸易模式。
中国政府已经同意在广东省建立一项投资预计50亿美元的炼油及石化项目, 由中石化和科威特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共同控股, 项目将确保科威特向中国的原油出口占中国当前进口量的10%左右。
目前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沙特阿美也已在福建建成了一个炼化合资企业(与中石化共同控股)。沙特阿美公司正积极准备在青岛建设合资炼油厂。此外,沙特最大的化工企业沙特基础工业公司与中石化在天津合资建设10亿美元的石化工厂项目仍在等待中国政府的批准。
“引进来”是一个双赢的模式。对于中东产油国,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强劲持续的石油需求将提供更多的机会,还可以摆脱对西方发达国家的过重依赖;对于身为石油消费大国的中国,可以从中东产油国获取长期稳定的石油供给,从而缓解因长期国际油价波动所受的困扰。比较而言,“引进来”模式不会触及各方面对能源问题的敏感神经,可以避免许多海外石油资产并购中的种种麻烦,无论从时间上还是制度上都对中国石油企业有利,因而可能是获得石油资源的更有效的途径。同样是石油进口,但“引进来”模式将石油进口与中东产油国的利益绑在一起,因而可以更安全。
《能源法》征求意见稿第十六条提出,能源领域实行多元化投资产权制度。中国能源的国有垄断一直被认为是行业发展的最大桎梏。“引进来”是外资进入能源行业的有效模式,有利于打破能源行业的垄断局面,进而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对于中国政府来说,石油战略不仅要重视“走出去”,也要重视“引进来”,应二者并重。从目前情况看,石油战略的“走出去”还缺乏经营管理人才和经验积累,“引进来”可能比“走出去”更有效、更安全。重要的是如何将“引进来”纳入中国的整体石油战略,而不是石油企业发展战略,也就是政府如何在政策上更积极地支持“引进来”的问题。
石油战略“走出去”和“引进来”应并重
评论
编辑推荐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