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靠排演的调研是选择性失明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日前在基层采访中了解到,一些地方党政机关不同程度存在领导调研靠安排、干部习惯替民作主、党员干部不敢讲真话等问题。部分地方干部乐于“安排性调研”,在警车开道、层层陪同调研的状态下,领导干部很难看到实情、听到群众的真话,不仅无法联系群众,反而因种种扰民行为引起一些群众的反感。(《瞭望》2月27日)

      机关干部到基层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以为决策的参考,这本来是领导干部“接地气”的便捷路径,此举也曾有效的推动过政府的科学决策。那么,原本不错的制度设计何以在实践中逐步沦为“排演”、“做戏”,甚至“作伪”?真实的情况有那么可怕吗?

      既然是“排演”,当然就有“排戏”的和“看戏”的。很难讲清楚,二者到底孰为主导、孰为服务,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各级官员层层陪同调研的情形之下,领导干部所能够获知的基层信息,必然是经过过滤、被认为是安全的信息。这里边未必没有基层群众真实的诉求,但却不一定完全反映基层群众的心声。

      一方面,地方官员有组织“排演性调研”的冲动。只要地方官员与基层群众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利益取向,则一定会产生不一致的表达。而当这种“不一致”的意见表达可能影响下来调研领导对地方的评价时,“排演”之风就会愈演愈烈,成为很多地方官员心照不宣的金科玉律。

      另一方面,上级领导在很多情况下,也并非不知道地方上的此种“排演”,不过是不去捅破罢了。很多的调研,明眼人一看就能看出其中的导演痕迹,领导干部焉能不察?此种明知有假却又不动声色的态度,某种程度上也助长了地方造假之风的盛行。

      调研基本靠排演的做法,已经成为一种“选择性失明”。从“不得已”到“无所谓”,大家都在潜规则中渐渐心安理得。长此以往,不仅阻隔了下情的上达,影响了决策的科学性,也人为造成干群关系的紧张。甚至,还会使得下去调研的领导、陪同调研的官员一样感觉到身心俱疲,大家都成了”演艺场“上身不由己的角色。这样的调研乱象,实在是到了该祛除的时候了。

      其实,中央关于干部调研的规定十分明确,“领导干部下基层要轻车简从,不扰民,不搞层层陪同,不组织群众迎送”,只要不折不扣地按照规定认真执行,只要真的把基层群众的利益诉求放在心上,基本靠排演的调研是不可能有市场的。

      而来自基层的、带着毛茸茸质感的真实情况,往往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可怕,可怕的倒是民意缺乏正常的表达渠道,从而长期被遮蔽、被掩饰乃至被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