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震荡市关注政策性和事件性投资机会
上周上证指数结束了春节前启动的连续4周的上涨。海外大部分市场受中东局势紧张的影响出现大幅下跌,而A股市场走势相对平稳,整体上呈现为震荡整理的格局,上证指数在2850-2950点之间波动。一方面,以银行、地产为代表的权重股依然缺乏上涨的持续性,受海外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影响,有色金属板块也出现调整,因此指数层面来看,并没有太强的上涨动能。另一方面受新三板扩容、保障房建设等消息的刺激,相关的主题性板块表现较好。并且随着上市公司年报的陆续出炉,部分上市公司亮丽的业绩,也会带来一定的投资机会。近期“高送转”股票成为“高射炮”,往往成为股价快速下跌的导火索,究期原因在于前期炒作过头,估值高企,业绩却较一般,“高送转”成为利好兑现的导火索。
对于本周市场的判断,我们认为上一周开始的强势整理仍未结束,短期仍将维持前一周的震荡走势。第一,在通胀形势仍较严峻、政策收紧力度不减的大背景下,金融、地产等权重股缺乏持续上涨的动能,更多的是脉冲式的行情,同时上市公司盈利基本面和整体估值仍将对指数构成一定的支撑。因此,从指数层面来看,反复震荡仍将是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的主旋律。第二,由于当前央票回收流动性的功能基本丧失,随着未来两周公开市场到期资金规模的增大,央行或将以提高准备金率作为回笼货币的首选,这一方面会对资金面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但另一方面当该项政策工具已被“类央票”化时,对市场心理层面的影响将逐渐减小。因此,未来市场对再度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反应或将更为平稳。第三,随着3月初两会召开在即,有关新兴产业规划框架将提前出台,有利于形成市场热点的轮动,政策性投资机会和事件性投资机会仍有望成为本周市场的热点。
二、偏股型基金的选择
进入2011年,大盘蓝筹股的表现明显强于小盘股。反映在基金的排名上,居于排名榜前列的基金不少是2010年业绩落后的基金,而居于排名榜后列的基金,也曾“病树前头万木春”,2010年排名和今年以来的排名的呈现价较高的负相关性。当然,也有一些两阶段都做得不错的基金,如华夏优势增长、农银汇理行业成长、中海量化策略等基金。在偏股型基金的选择上,我们维持此前的思路,强调组合的均衡性,在个基的选择上,我们坚持两条线索,其一是大盘蓝筹配置较多的基金,其二,是个股选择能力强的基金。同时,我们认为可以适当参与指数型基金的投资。
三、债券型、指数型、封闭式、QDII基金的选择
上周,债券市场小幅上涨。国债表现强于企业债,主要原因在于贷款利率的上调抬升了发行人的可比资金成本,而信贷渠道趋紧带来企业债较大的潜在供给,使得其收益率持续走高;而在中东政局不稳定的情况下,国内经济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短期内进一步加息的预期减弱,各期限国债的收益率均有所回落。截止上周5,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为3.96%,比前一周回落8.8个基点。中期来看,债市在当前通胀上升、政策收缩的宏观背景下不具备走强的条件,未来一段时间仍将保持弱势震荡的格局。短期由于资金面的回暖,本周又可能是政策的真空期,债市有望小幅回暖。对于债基投资者而言,我们仍然建议从中长期配置的角度出发,注重缩短持有债基组合的久期,关注一些短债基金。
上周,指数基金净值大部分下跌,以中小盘股为标的的指数基金表现较好。我们认为,短期,投资者可参与以中盘股和小盘股为投资标的的ETF基金。中长期,在市场整体估值不高的情形下,指数下行空间有限,建议关注以沪深300、中证100等大盘权重股为跟踪标的的指数型基金。
上周,26只封闭式基金净值平均上涨0.07%,价格平均上涨0.21%,整体折价率为8.51%,比前一周降低0.21个百分点。在封闭式基金折价率较低的时候,封闭式基金已经丧失了相对于开放式基金的优势(除了交易费用较低外),我们自2010年底即提出这一观点,目前仍然坚持。虽然自2011年以来,有些封闭式基金取得了较高的价格增长,其原因主要是基于市场上涨的贡献,相对于开放式基金而言,并无优势,例如自1月31日以来,二级市场价格增长最好的基金同盛与基金景福,不及他们的净值涨幅(分别为5.6%、6.5%),也不及股票型基金的平均5.83%(封闭式基金价格平均上涨仅2.18%)。上周,基金开元分红,价格下跌1.18%,大于净值跌幅(0.30%),在折价率较低的情形下,基金分红无疑成为折价率再次扩大的导火索,这对二级市场价格形成负面影响。
截至收盘,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上涨了61.95点,收报12130.45点,涨幅为0.51%,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上涨了43.15点,收报2781.05点,涨幅为1.58%。全周来看,道指下跌2.10%,纳指下跌1.87%。中东和北非不稳的局势成为指数调整的直接因素,但从市场本身来看,经历一段长期上涨,创出近两年新高后,短期调整仍属正常。从历史的回顾我们认为,北非和中东局势对美股影响不大。我们维持对欧美等成熟市场看好的观点,建议QDII投资者可关注主要投资欧美成熟市场的QDII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