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他》的英译以及解读。感谢无心剑和西翔。


无心剑英译【关于他_王彦明】


关于他

 

About Him

 

王彦明

 

by Wang Yanming

 

“他习惯于走夜路,一个人

安安静静的,没有太多想法。”

 

he's used to walking at night

quiet alone with few thoughts

 

“他总是沉默,很少言语。

即使说话,也是自言自语。”

 

he's always silent with few words

even he talks, he talks to himself

 

“他一直是个好听众,从不打断

别人的发言。而且写一手漂亮的笔记。”

 

he's always a good listener

without interrupting others

and can take perfect notes

 

 “他似乎喜欢别人的安排,连坟地

都是组织安排的。哦,他无儿无女。”

 

he seems to like being arranged by others

even his grave's also set by his organization

alas! he has neither sons nor daughters

 

 “他一生都是那么规规矩矩的一个人。

他在墓志铭里这么写着。”

 

he's such a prim person all his life

he describes himself on his epitaph

 

译于 201131日。


 

西翔解读【关于他_王彦明】


尚未肯定,这是一首伟大的诗歌


 

喜读天津诗人王彦明的诗歌《关于他》

                                --题记

关于他

 

“他习惯于走夜路,一个人

安安静静的,没有太多想法。”

 

“他总是沉默,很少言语。

即使说话,也是自言自语。”

 

“他一直是个好听众,从不打断

别人的发言。而且写一手漂亮的笔记。”

 

“他似乎喜欢别人的安排,连坟地

都是组织安排的。哦,他无儿无女。”

 

“他一生都是那么规规矩矩的一个人。

他在墓志铭里这么写着。”


  用诗的手法写小说,用小说的手法写诗。网络选刊曾刊了我写诗时的诗观。后来专心攻评,觉得左岸的许多诗有欧.亨利式出人意表的结尾,两者相加,遂心血来潮,在网络上大声呼吁提倡写小说诗,并自称是第一发明人,无奈人微言轻,竟沒有一人响应,笑谈,笑谈!想把叙事诗里列出一样改为小说诗。

  自不量力。说来也巧,昨天下午我换了我博客头像,那是首届“中国诗剧”的剧报,三十首诗歌,已把诗歌具象化、一体化了。至晚十点,我漫不经心的看王彦明这首《关于他>>,待看完,我已失色,头脑风暴中,马上想到这是十九世纪末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艺术大师,与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齐名的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的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翻版?在那篇小说中,契诃夫成功的塑造了一个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惧变革,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别里科夫。而实际上,别里科夫并不是十恶不赦的恶人。他的世界观就是害怕出乱子,害怕改变既有的一切。

  但这毕竟是中国的“别里科夫”,带着中国国情的深刻表现,由于我不想对中国的别里科夫作进一步的阐述--而实际上对俄国别里科夫的介绍就是对中国的别里科夫的阐述。再个,大家也完全可以从这首诗里自悟!

  第二个想到的问题是受诗剧启发,即然诗剧都有了,诗字打头,何以不能命名诗小说呢?散文还能与诗结合呢?何况诗里面本就有叙事诗。

  最主要的是,诗小说完全可以摒弃外围,直抵内心--诗必须这样,这是诗歌的长处。将那些原小说中可有可无的叙述、介绍、甚至心理描写统统去掉,刻划出的人物也不单薄,从而保持了原小说的人物刻划。--最明显的例子不就是契珂夫的小说和王彦明的诗的对比吗。难道王彦明仅仅用几十个字刻划出的诗意人物,比契诃夫的差了很多吗?就是差了很多,就是人物刻划影影绰绰的,王彦明的也仅仅是诗啊,不是也很好吗!

  记得王彦明是诗中刻划人物的高手,上次曾评他的《两代人》(注释),他也是仅在第一段就把两代人的人物形象刻划成功,沒有想到他还有更好的作品。

  看来,王彦明善于在生活中取典型性现象和细节,在诗中高度概括出典型性时代人物--时代人物?这可不是一般人物啊!不然为什么说大文豪笔下的人物,是时代的晴雨表和放大镜呢!咱们就举个例子,你譬如魯迅笔下的狂人、阿Q、孔乙己等。

  这就是我所以今天要提诗小说的原因,连典型人物都概括出来了,长篇小说也不定能完成呢,你能说王彦明的诗不历害吗?诗小说?诗意小说?--这是我硬起的名字,如果把小说二字去掉,那王彦明的诗不更崇高吗?

  由此我想,为什么只有契诃夫、魯迅能提炼出时代人物,别人为什么都不能呢?我不由得对王彦明的天资聪颖和天赋异禀刮目相看。

  诗论家朱先树曾这样评曰:“任何一个时代和任何一个诗人,如果要在诗歌的历史上留下辉煌,如果对社会人生感悟缺失,那是不可想象的”。王彦明还未做到吗?

  评王彦明的《两代人》时我就疑问,诗作者一定是个饱经沧桑的人。哈哈,这次才得知,原来诗作者是个“80后”。看来,以作品衡量年纪,是大谬特谬啊!

  下面,再简略谈谈诗人是怎样刻划人物。这首诗里,王彦明是用四个方面雕塑形象,每一方面两行,层层堆加,越堆越高,直到这个人物呼之欲出,站到我们面前。

  这四个方面必须具有经典性。第一方面:“他习惯于走夜路,一个人/安安静静的,没有太多想法。”最典型的口号是: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

  第二方面:他总是沉默,很少言语。/即使说话,也是自言自语。--慢慢地只有机械执行!

  第三方面:“他一直是个好听众,从不打断/别人的发言。而且写一手漂亮的笔记。”--这个“别人”,恐怕就是上级领导!

  第四方面:“他似乎喜欢别人的安排,连坟地/都是组织安排的。哦,他无儿无女。”这里最有意思的是无儿无女,我也不知道作者是怎么考虑的。当然,其它都很明白。但显然,他是一个孤独的人

  最后,<<关于他>>死了,连墓碑上都刻着:他一生都是那么规规矩矩的一个人。

  细节即情节,白描即叙述。王彦明是用第三人称:他,概括了“他”的一生。

  诗评人的天职是发现,胸有块垒,不吐不快,否则就是失职

  正因为此,在这里我再斗胆预言一下,几十年后,可能大部分诗作都已香消玉碎了,作为时代的典型性人物,这首诗可能还傲立心头!


注释:一篇文章中陈述的观点,不喜在另一文章中重复陈述。所以,请参看拙作《诗歌人物形象与好诗的标准》中的读天津诗人王彦明的<<两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