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温思美在民盟5组政协委员分组讨论中说,农民现在都不愿费力气使用畜禽粪便等农家肥了,“要大幅提高农药、化肥的价格,让他们(农民)用不起。”(3月9日《南方都市报》)
温思美委员之所以这样提议,是因为有委员说,一方面,全国每年使用化肥高达4700万吨、农药140万吨;另一方面,每年产生的近7亿吨秸秆大都浪费了,畜禽粪便也污染环境,没有得到很好的循环利用。温思美的意思很明显:农民用不起农药、化肥了,也就只好使用农家肥了。“靠说服是没有用的,必须采用市场手段。”温思美这样强调。
温思美尽管身为农业大学的副校长,却未必了解农民耕作的现状——不错,对于农民使用农家肥,靠说服是没有用的,是必须采用市场手段。但这种市场手段却不该是大幅提高农药、化肥的价格,而应该是大幅提高使用农家肥生产出来的有机农产品的价格。
农民之所以不愿使用农家肥,而花钱购买农药化肥,并不是因为他们变懒了,而是有着通盘的“性价比”比较——肥效产量、肥料成本、时间成本、人工成本等等。尤其当两种耕作方式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在价格上没有任何差别、而农民又希望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耕作然后再去务工的情况下,是没有人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和体力去采取传统的耕作方式——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土里刨食永远只能维持温饱,农民们只能把种地当成一种副业。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幅提高农药、化肥的价格,那就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一部分农民由于不堪承受巨大的种田成本,只好回到原先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作方式上来,但这种生产方式只能让生活捉襟见肘;二是一部分农民咬牙花高价使用农药、化肥,仍然一边种田一边打工。但是,当他们发现种田成本高到无法承受的时候,便会毅然决然地放弃种田,专门外出务工。这就是说,单纯提高农药、化肥价格的做法所带来的,只能是农民负担的加重、农民贫困程度的加深、土地的大批撂荒,真可谓有害无益。
要鼓励农民使用农家肥,只能是大幅度提高有机农产品的价格,变逼迫农民使用农家肥为吸引农民使用农家肥,当农民发现,使用传统耕作方式种地一样也能发家致富的时候,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回归传统了。这就是市场手段的妙用所在——最好的市场手段应该是吸引而不是逼迫。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政府的宏观调控固然不可或缺,相关检测手段的引入使用也很重要。 (文/辛木 图/唐春成)
让农民用不起化肥算啥“市场手段”
评论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