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首次作为独立章节写入“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曾参与制定“十二五”规划纲要研究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说,“十二五”收入分配改革的题中之义包括: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打破“自然垄断行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建立和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加大已制定的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的执行力度。
收入调查没覆盖农民工
记者:当前城乡间、行业间、区域间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究竟怎样?
蔡昉:按照有关统计口径,从整体的收入差距来看,这些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不断上升,从2002年以后就已经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有人认为现在已经接近0.5。(编注:所谓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指标,数值在0和1之间。以1为例,其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
但我认为,用一个具体量化的数据来形容收入差距,也不见得非常准确。因为现在的收入调查,并没有包含农民工家庭,所以据此计算出来的基尼系数也就很难说有多准确。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当前的收入差距确实比较大。包括城市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农村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还包括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而且研究表明,城乡收入差距在整体收入差距中的占比最大,对基尼系数的贡献达到40%至60%。
这就给了我们一个思路,即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关键就在于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乡统筹。
从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来看,虽然目前东中西部三类地区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但也要看到2003年后,省和省之间人均GDP的基尼系数是不断缩小的,因为2003年以后,中西部地区的整体经济增速是超过沿海地区的,如果把农民工的收入也计算进去的话,地区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可能会比现在小一些。
总的来说,国内目前的收入差距比较大,但是并不能作出仍将不断扩大的判断。关键是要有针对性强、力度大的改善收入分配的政策。
计划经济比市场经济好?
记者:产生这些收入差距的原因是什么?
蔡昉:原因比较多,一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过去的计划经济逐渐过渡到了市场经济。在计划经济年代,就业、工资是由国家定的,国家认为多大差距合理,是可以控制住的。但市场经济的含义是,每个人面临着不同的机会,遇到同样的机会时,每个人的人力资本不尽相同,因而把握机会的能力也不相同,所以产生了收入差距。总体来看,教育回报率是不断提高的,不同教育水平、不同素质的人的收入也有高有低。
但是,劳动者就业机会尚未实现均等,因此也产生不合理的收入差距。此外,也存在一些企业依靠特殊的垄断地位获得过高收入的问题。而大量的中小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利润和资本回报率不高,在劳动力整体供过于求的背景下,选择尽量压低劳动力成本。这是导致行业收入差距拉大的不公正的因素。
地区间收入差距历史上本就长期存在。改革开放以来,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也使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快于中西部。中西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沿海地区,也是分享沿海经济发展的途径之一,但是,劳动力流动仍遇到诸多制度障碍。
所以,收入差距的形成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改革开放后发展有先后、个人能力有差异的原因,还有体制机制的原因,既不能据此就得出计划经济比市场经济好的结论。
警惕“中等收入陷阱”
记者:如何看待当前收入分配差距?
蔡昉: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这个问题。一是从经济角度看,“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把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转为依靠消费拉动。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同时改善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而且,由于中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比较高,所以要重点增加这部分群体的收入。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还要成为与其经济水平相匹配的消费大国,这是今后十年,中国能否继续保持高增长的关键。
从社会角度看,一部分人生活陷入困难,会产生不满情绪,形成不安定因素。中国一定要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因为从中等收入国家进入高收入国家不是必然的。
收入分配改革方向
记者:未来5年,中国进行收入分配改革应在哪些方面着力?
蔡昉:“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已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具体来讲,在初次分配领域,首先要纠正以往只讲效率、不讲公平的做法。例如,针对行业收入差距中的不公正现象,就应该要求打破行业垄断,引入竞争因素。没有哪个行业“自然垄断”到只能允许一家企业存在,应该让若干家竞争性企业进入,这对打破垄断行业高收入作用很大。总之,解决行业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首先要打破进入和退出的壁垒。同时,也要对那些具有垄断地位企业的薪酬进行合理规范和调控。
其次,从企业层面来讲,劳动报酬的增长应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保持同步。应建立和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给职工表达诉求的渠道和平台。
另外,要消除阻碍农民工变为市民的户籍、社保等障碍;保持就业的持续扩大,尤其着力解决大学毕业生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以及农民工等群体的就业问题。
在再分配领域,要更加注重公平。政府现在已经制定了非常完备的政策措施,但关键要加大执行力度。比如,低保是否真正补给了低收入者,比如义务教育阶段每个人是否真正享受到了教育公平,再比如社会保障体系能否进一步完善,重点覆盖农民工、城镇灵活就业和无就业人员等等。
中等收入陷阱
根据世界银行的阐述,“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是,使各经济体赖以从低收入经济体成长为中等收入经济体的战略,在其向高收入经济体攀升时是不能重复使用的。从历史上看,虽然许多经济体都可以达到中等收入状况,而且往往速度相当快,但要通过这一阶段并非轻而易举,几乎没有哪个经济体能够顺利驾驭伴随“中等收入陷阱”出现的复杂技术、社会和政治挑战。
“十二五”规划收入增长预期目标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全国经济增速的预期目标是年均增长7%,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预期目标都是年均增长7%以上。规划纲要还加了一个注释,明确提出收入增长按照不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确定。(编注:所谓预期目标,是相对于约束目标而言。通俗理解,预期目标不是硬指标。)
“十二五”规划纲要还对提高居民收入作出安排,包括: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绝大多数地区最低工资标准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十二五”前期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合理调整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中后期建立健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