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保压力大,市财政每年要填补100亿元的窟窿,这早有耳闻。但看到媒体披露的具体数字,还是莫名惊诧。作为“压力大”的结果,“截至2010年8月,占上海市退休人员89.12%的302万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已经低于全国社会保障的平均水平”。对于这个说法,因为一时找不到数据做验证,暂且只能立此存疑了。
但是,媒体上披露了和广州的相关数据比较,说的有鼻子有眼的:2008年广州企业养老金月平均为1547元,比上海高46元;2009年,广州企业养老金月平均达2057元,比上海高出386元。媒体报道中还提及,上海退休工人每月1800元,低于北京水平。查了一下相关数据,这几年,广州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上海差不多,而北京则低于上海。因此可以说,相比较而言,上海的企业退休人员的退休金收入是“落后形势”了。
窃以为:养老保险每年有100亿元的财政窟窿,这在上海应属正常,因为这个数字仅占2010年财政收入的2873.6亿元的3.5%。养老保险的财政窟窿全国绝大部分城市都有,各级财政每年贴的钱是1600亿左右。如果拿这个数字占2009年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2.4%与上海的数字相比,仅低1.1个百分点。这与在全国人民的脑海中的“上海形象”相比,似乎有点失真。
上海社保压力大,应该与上海的市情相关。一般来说,从技术层面讲,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靠的是两种手段:一是不断有新的参保者加入,二是养老金领取者的规模相对维持不变最好是减少。上海的情况恰恰相反:第一,上海是中国城市中老龄化程度最高的。报载,按户籍人口计算,北京是15%,广州市13%,而上海是22%,要高出7—9%。第二,上海是户口政策控制得最紧最严的城市,近年来外来的一般职工获得上海户口的机会较少,于是与户籍相关的养老保险制度新的参保者自然也相对较少。与北京、广州相比,可能主要是少了“新移民”这一块。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速,加上其他一些原因,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光在“缴费”和“给付”上做文章,想达到收支平衡,可能是没有出路的。从社会保险的筹资机制看,正统的说法就是国家、企业和职工个人三方分担。在中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从出台的第二年起,就发生财政窟窿,从1997年的50个亿,发展到2009年的1600多亿。所以,对养老保险制度给予财政补贴是十分正常的事,不必大惊小怪。
如果从宏观的层面来看社会养老保险,本质上就是一个社会再分配的问题。社会养老保险的资金来自何处,其实并不如一般所想象得那么重要。如果能使储备积累的基金较大幅度的增值,当然最好。美国的养老基金一度投资效益较好,所以可以说“国家扮演最后出台的角色”。
其实从理论上来说,要使基金增值也并非难事。找几个投资肯定获利,而且是利润较高的经济领域,让养老保险基金去投资便是。这样的领域肯定是存在的,譬如我们常说的“垄断性企业”。前不久,国资委有关领导曾有类似的表态,那就让这个表态成为事实吧。
总而言之,要解决社会保险,尤其是养老保险的亏空,恐怕只有在“国有资产”上做文章。因为现有的基金亏空,最主要的是“老人”、“中人”造成的,而他们当年被国家拿走的“必要扣除”现在都变成“国有资产”了。
如果投资增值办不到,那就只能靠财政补贴。若说还想靠尽量多多收、少少发来做平这笔账,实际上是个与社会和谐、科学发展乃至全面小康背道而驰的馊主意。
2011年是“守株以待”的兔年,如今人们常挂在嘴上的“淡定”还是很重要的,社会养老保险也是一样。说上海社保“咬着牙往上涨”,好像有点夸张。神马都是浮云,人民群众得实惠才是最给力的。
调整退休金 政府要淡定
评论
编辑推荐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