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数据不重要,降低民生物价最关情


       尽管此前市场普遍预期2月份物价指数可能在4.8%左右,比一月份有所回落,但是今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月份主要宏观经济数据。数据显示,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9%,涨幅与1月份持平,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7.2%,涨幅比1月份扩大0.6个百分点。通胀仍处在高压力区域,物价居高不下再次被统计数据佐证。

  近几年来,我们的物价太高了,贫困的老百姓几乎没有活路了。虽说CPI依然只有4.9,但实际的感受远比9.9要厉害。对于老百姓来说,空虚的CPI数据似乎并不那么重要,百姓最最关注的是食品的价格。无论是粮食,肉类,蔬菜,二月份比一月份上涨了不是一星半点。房子可以晚一两年再买,这饭每天都得吃。

  众所周知,物价上涨对中低收入居民生活影响明显。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物价一直是个敏感词汇,甚至是老百姓的切肤之痛。据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我国的CPI同比上涨了3.3%,而今年1、2月则高居4.9%,与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3%相比,均高出了一大截。因此从长期看,抑制通胀还是要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等制度措施。合理的收入水平和完善的社保体系,才能增强居民抵抗通胀风险能力。

  从根本意义上说,CPI不仅是政策转化的依据,更应是如何合理安排民生、提高民众福祉的标杆。从CPI居高不下的推动因素分析,这一轮价格总体水平上涨与过去最大的不同是,既不仅仅是因为热钱涌动,也不仅仅是因为货币过量发行,还新增了成本推动这一因素,这其中既包括原材料价格上涨,也包括人力成本上涨。复杂的推动因素导致通胀已非预期,而是对民生形成了现实挑战,与此同时对政府“管理通胀”也形成挑战。正是基于这个因素,2011政府工作报告中,保持物价稳定被作为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来抓。

  作为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作为一个真正关心人民群众疾苦的政府,让群众满意,就是政府对民生的最好交代。在这种情况下,政策资源不应仅仅在死守设定的CPI底线上集中,更应该在提高群众的抗通胀能力方面集中。这意味着,除了货币政策的积极调整,还需要财政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的进一步跟进。“家中有粮,心中不慌”,唯有更科学均衡的财税政策为普通群众创造财富条件,更阳光完善的社保体系为群众托底,群众的抗通胀能力才能真正提高,群众的满意度才能保持在高水平。

  总言之,我国的物价问题已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这次的政府报告实际上是在将其当作一个政治问题来抓。温总理在报告中讲得全面具体,相关措施也都点中了物价的死穴,但是,其真正落实到位却非纸上之功,除了各级政府要像过去“保八”那样尽心以对之外,还需各个主管部门去合力而为,否则今年物价控制目标(CPI在4%以内)又会像2010年的CPI保3一样,成为一句空话。

  
政府工作报告点中了高物价的死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