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逸枫:保障房平抑房价功能或失灵


2011年两会<房企与保障房系列评论之房价与商品房市场>
谢逸枫:保障房平抑房价功能或失灵
保障房难冲击商品房 保障房难降房价
 
  核心提示:根据“十二五”规划要求,各地的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和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的用地供应不得低于住房用地总量的70%。而此后公布的全国供地计划中,这一比例达到了77%。在这种情况下,房企要想开发扩张,就难以绕开保障房的建设。目前政府推出的土地还是以“配建政策”为主,一来不会影响开发企业的拿地意愿,二来让开发企业试水参建保障房,通过市场杠杆,探索一条新的转型之路,而长期以来,保障房市场都过于依赖政府,一直强化政府功能,让开发商参与进来,政府就可以抽出身来监督和管理市场,社会效果更好。
 
  2011年保障房建设目标是1000万套,比2010年的580万套增长72%。根据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和住建部文件规定及“十二五”规划建议文件规定,2011年1000万套保障房中,包括400万套棚户区改造、200万套经济适用房和两限房,以及400万套廉租房和公租房。未来5年,我国计划建设保障房3600万套,今明两年各1000万套,使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在“十二五”规划期内,中国要建3600万套住宅,土地供应量的50%~70%做保障性住房。

  根据“十二五”规划,未来五年,全国要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万套,使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每5人就有1个能享受保障房。今年要再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共1000万套,改造农村危房150万户、400万套棚户区改造、200万套经济适用房和两限房,400万套廉租房和公租房。若以每套保障房70平方米,每平方米建设成本2000元估算,共需投资约1.4万亿元,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那么,国内开发商纷纷代建保障房,又会给保障房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变化?笔者认为,房企的综合实力决定了保障房的质量,尤其是在品质、成本、各个重要节点的掌控都体验出一个成熟房企的开发经验和技术,这些优势如果在建设保障房上有所体现,未来必然成为保障房开发的主力军。特别是具备一整套良好的产品质量和工期控制运作体系,并已全面推进精细化管理和行业分工,成立专业的建筑设计院、建筑公司、园林绿化公司和物业管理公司,在房地产开发形成全流程一条龙的专业化,在质量管理方面自然也已经得心应手的房企。很显然,由品牌开发商参与代建保障房,毫无疑问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保障房的整体水平。

  但是许多人也有疑问,这会不会冲击商品房市场?笔者认为,目前在国家对投资性购房进行抑制的情况下,地产大鳄一起大举介入保障性住房建设,是具有前瞻性的转型,不仅对自身发展有利,也将对市场产生较大的影响。如果未来新增的保障房能够占到市场40%-50%,甚至于更高的比例达到60%-80%,将对未来中国房地产市场产生重要大的格局变化效果,尤其是未来市场供求关系将会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因为今年中国住房供应方面,保障房头一次会超过商品房,将中国房地产市场将面临巨变,其中一半的企业恐将面临兼并或是退市,而受供地面积的减少,中国房地产市场价格恐怕还要在未来暴涨。

  应该说,大力建设保障性住房,将在房地产调控中起到重要作用,也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重要的民生问题,即住房问题。因为影响房价的最关键因素就是供求关系,而加大保障房建设,是增加了市场供应,才真正有利于控制房价。实现保障房和商品房“两条腿”走路,这个思路对于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保障房的开发建设对商品房市场肯定有影响,但影响可能主要集中在中低端的商品房市场上,对高端住宅应该几乎没有影响。原来保障房这块的渠道比较窄,相对应的居住需求都挤到了商品房市场这条独木桥上,如果以后保障性住房的体量大了,那么就不会有像现在这么多的人如此急切地买房。保障房无疑将分流部分原先的刚性买房需求。不过,影响到底有多大也得看保障性住房的两个方面,一个是供应的体量如何?一个是建筑的质量如何?一个是保障房的配套和位置?一是保障房的建设速度?

  保障房建设放量能否平抑房价?笔者认为,“5年,3600万套。”这是今年“两会”期间被热烈讨论的两个数据。按照中央的要求,今后5年,我国将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建成后的市场覆盖率达到20%,超过了去年商品房销售900万套的总量。但是,对这组数据的讨论,离不开最近几年不断攀升的商品房价,房价问题已从经济层面延伸至民生层面。

  连续大规模的保障房建设,对稳定房价作用几何?住建部副部长齐骥并未正面回答该问题,仅表示,这一作用主要体现在预期上,让广大消费者知道,国家近年将提供这么大批量的公共租赁住房,住房市场的供需矛盾将会大大缓解。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去年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平均上涨9.99%,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涨幅则在13.67%。保障房建设规模的急剧扩大,能否起到平抑房价的作用,目前根本无法确定。我国住房保障正在恶补前几年的 “欠账”,大力建设保障房,更多在于改善供应结构,使房价不再大起大落,房价下降的可能性不大。

  建立起“两条腿走路”的住房供应模式一直是这几年政策的重要着力点。为此,国土部不惜提出“商品房用地配建保障房”等颇受争议的措施,而“限购令”的推出,也被认为是为市场供应的扩大争取时间。用限购政策抑制住商品房的房价,争取时间来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做法,是用“麻醉药的休克疗法”来完成房地产结构大的转变。

  预计5年后,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推向社会,限购政策也就没有必要存在了。所以,保障房建设的力度加大,除增加市场总供应量之外,还将调整供应结构。其对房价影响则主要体现在防止大起大落上,房价下降现象不容易出现。事实上,“降价”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外界对政策的误读,在去年以来调控楼市的各个文件中,均未提及“降房价”的目的。按照齐骥的说法,国办1号文件当中强化地方政府责任,其主要目的在于,制定一个使消费者买得起或者租得起房子这样一个调控目标。

  开发商建造众多高品质的房产品的同时,又大力介入保障房建设,那么,两者之间又会不会有矛盾?笔者认为,这一点在开发的商品房和安置房上没有区别。保障房、经适房、安置房等和商品房一起,是城市住房的必要组成,只有各种类型的城市住房多元共存、互为补充,住房市场才能够稳定发展,城市居民的居住诉求才能够得到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讲,健康的住房市场,房屋的供应一定是多元的,各种类型的住房应保持在恰当的比例,共存于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