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布斯富豪榜揭晓 比尔盖茨捐1/3身家或将无缘首富。借他山之石,观中国慈善业现状:为什么中国企业家的慈善行为匮乏且得不到广泛认同?中外企业慈善理念差别究竟在何方?
美国著名财经杂志福布斯今天将公布本年度全球富豪排行榜,据估计,过去五年一直高居前列的电信大亨斯利姆、股神巴菲特以及微软创办人盖茨,今年将继续排第一到第三位,去年斯利姆凭借535亿美元资产挤走了资产530亿美元的盖茨登上榜首,这已经是盖茨自1995年以来第二次失去首富的头衔。但是全球财富评估公司负责人林肯估计,若飞盖茨捐出1/3身家给比尔及梅林达盖茨基金会他的个人财富将会多达880亿美元,斯利姆与巴菲特将远不是他的对手。
借他山之石观中国慈善业现状,无论从企业捐助财富的规模大小和制度完善程度以及慈善的社会环境完全与美国不可同日而语,很多人仍然不会忘记去年盖茨与巴菲特携手在中国举办的“巴比慈善盛筵”中国企业家应者寥寥的一幕,为什么中国企业家的慈善行为匮乏且得不到广泛认同,中国真的没有真正意义的慈善家吗?中外企业慈善理念究竟差在哪呢?请出经济之声观察员王思远。
关键词:企业应该首先发力本职业务,慈善事业衡量标准不应只与企业挂钩。
主持人:从盖茨捐出全球首富来看中国慈善业的现状,刚才说到了去年的巴比盛筵到中国就成了很多富豪眼中的鸿门宴了,最终应邀赴宴的企业家还不到一半只有冯军、陈光标表示要裸捐财富,差别为什么这么大?你怎么看。
王思远:大家听了盖茨捐出全球首富不可避免的联想到我们企业家,总体上来讲,仅仅把慈善事业的恒量标准和我们企业挂钩还是一种非常片面的角度。
慈善的概念有这么几个方面:(1)从慈善的主体来讲我想应该包括国家和有能力的企业和公民这些都是慈善事业的发动者,是整个社会的一个事;(2)从慈善的形式来讲,捐助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还有比方说时间、劳动力等等,比方说在美国可以遍地看到社区公益活动,但在中国却寥寥无几等等;(3)慈善需要一个相对快捷、安全和透明的操作流程和完善的配套制度。所有这些才能构成一个体系。
我记得去年巴比盛筵的时候张朝阳曾经表达过这样的观点,中美慈善发展阶段不同,中国企业家首先的事先把自己企业做好,说的挺有道理的,美国企业从洛克菲勒和卡内基时代到现在,几代的沉淀,既有物质财富的衬垫又有观念的沉淀。反观我们现在,占到企业总数的99%的民营企业,无论大小这些企业都在为国家和社会创造的财富,保障了很多人就业,而自己又面临很多压力,所以我觉得确实企业应该首先在本职属性上发力不输给那些国外的企业,当然慈善也要提倡,但是显然我觉得用盖茨和巴菲特的标准去要求我们的企业家有点过高。
关键词:慈善背后的第一保障是税收,2007年美国慈善捐款规模是中国98倍。中美慈善体系完全不同。
主持人:刚才您也谈到中美或者是中外慈善事业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恒量,各个阶段有各个阶段的工作你认为二者有什么不同?
王思远:我们应该首先看清好的慈善事业背后是什么,我觉得推手无外乎是几个方面,第一是文化宗教和税收的保障,其次是透明的运作过程和监督的保障,以及相应会涉及到运营成本的控制等等。
我搜集了这样一组数据可以看到中美文化事业和慈善的对比:我们看到美国慈善总数从2000年以来每年会超过200亿美元在2007年突破了300亿,而2007年中国捐款的总数是223亿人民币,按照当年的汇率大概是31亿美元,同比美国当年的捐款金额是中国的98倍。
另外,全美有大概100多万个慈善机构主要是民间为主,而中国的只有4000多个,而且基本上隶属于官方的三大组织;从结构上来看,美国的慈善组织来源是个人,个人捐款占到75%,公司占到5%。而中国在这一方面个人捐款占到了总额仅仅是总捐款的20%,公司团体占到为主体;从用处上来讲,美国的慈善捐款大多用于教会、医疗、教育等等日常的开销上而中国的慈善捐款我们都看到了更多时候是在一种大型的灾难的时候发挥作用,所以这些对比我想大家就一目了然了。
关键词:中国富豪富而不捐顾虑多,曹德旺事件给人新的启示。
主持人:我们说中国企业家做慈善的少但不是说没有,像陈光标、冯军都表示要裸捐财富,但是有的时候做事我们俗话说,好心没好报,可能由于过度高调而受到一些质疑,虽然你觉得中国企业家的慈善之路在客观上走下去的话难在哪里?
王思远:刚才说到了,好的慈善事业背后推手是文化和税收保障,然后是透明的运作过程和监督,现实确实有很多中国富豪富而不捐,除去那些个人因素觉悟不到的那部分人,更多的人还是担心我们说的后面的那个过程。
眼下就有一个生动的案例:福建福耀玻璃集团的董事长曹德旺是一个著名的民营企业家,也是一个慈善家。在去年他们就曾经捐出了中国迄今为止最大数目的单笔捐款2亿元。但实际上这笔钱一度充满危机,因为曹德旺提出了非常苛刻的要求,2亿元半年之内发给近十万名农民,而且差错率不要超过1%,管理的费用不要超过3%。
这就给我们另一个启示:做慈善需要成本,什么是合理的成本?捐款的安全性是如何?能不能用在刀刃上?这不仅是我们企业家也是我们每个人做慈善的时候都担心的问题。
这个案例,很大程度上将推动大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解决。
关键词:慈善渠道多元化,给慈善者应有的回馈和尊重。
主持人:根据你的了解和观察,结合现在的国情和现状你认为接下来该怎么建立相对完善的慈善制度呢?
王思远:中国慈善体系完善,接下来不外乎几个方面。
建立多元化慈善的渠道。不应该是政府主导,更多民间力量介入可能会让这个行业有更多的想象力。
第二, 应该打消这些有慈善念头的企业家和公民的后顾之忧,建立一个相对安全透明的操作流程和保护制度,科学的规划成本,让运营过程更加透明,而且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督。
第三, 提倡社会有更多元化的捐献形式:不仅仅是财富还有时间;多元化的主体:慈善不应只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
最后, 我觉得还有一种情况:企业会担心说我今年效益好,捐多点大家高兴了;明年效益不行了捐的少了,甚至说捐不了了,会不会舆论一拥而上,“乱全打死老师傅“,一顿谴责。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我们的社会和舆论需要更加公正和宽容,给予这些慈善者应有的回馈和尊重。——巴菲特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