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为了什么?翻开人类科学进步史,创新是为了人类福祉。是为了保护人的生命。这也是民生的重要内容。非此目的,创新没有实际意义。迄今为止,人类面对的许多难题还解决不了。例如,地震。但是,研究如何预报地震,如何发出地震预警,是技术创新的方向之一。中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除了产品创新,还需要服务创新。地震预警、预报和监测,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理应实施技术创新。这本是中国地震局的职责与任务。
请看中国地震局局长是怎样说的:
3月11日日本地震发生之后,网上一则消息开始疯传,称此次地震,日本提前10秒就预测出来了。果真如此吗?3月12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明确表态:不可能,也绝无此事。
“这是一个非常不专业的问题,所谓提前10秒预测出来,那是不可能的,也绝无此事。”对于网上传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态度非常明确。他告诉记者,“云南地震局专家已对此做过解读了。”
陈建民说,地震预报是在预测的基础上向社会发布的,通过观测资料,研究地震活动性的规律,预测可能什么时期发生。“日本做的是‘预警’,就是这里(已经)发生地震,震动源向外传播,地震波带来的能量,在地表产生震动,破坏建筑物。”陈建民解释,地震波传播需要时间,比如这里地震,发生之后可以告诉你,多少秒之后能传到你那里,信息提前告知给你。
“电波传播速度30万公里,地震波在地壳里速度为每秒5公里,如果有地震,用几秒钟就可以判断出来,可以用30万公里的电波传达。这就叫异地预警。”陈建民解释,日本做的就是这些工作。如地震还没有发生能提前预测出来,他岂不是“神仙”?
http://news.163.com/11/0313/05/6V0JGAEG0001124J.html
点评:人作不了神仙,但人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关于地震预报和预警,国内争论了多年,至今不见具体成果。遵照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的指示,“ 争取长期预报更加科学,中期预报水平不断提高,短临预报有新的突破,保持我国在该领域国际领先地位。”然而,中国地震局局长却说,地震预报不可能;甚至说地震预报说神仙的事业。
请看日本是怎样做的:
震前10秒广播倒数报警撤离
3月11日,在地震来临前,10秒钟就可供疏散避难?这是日本强震时,正在东北大学的台湾学者团,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国立台东大学”教育系教授梁忠铭回想,地震发生前,在东北大学听到非常大的广播声,“即将发生大地震,10秒、9秒、8秒、7秒”声音不断倒数,直到发生地震的那一刻;这10秒钟,所有建筑物内的人员往下疏散,工作人员已着好代表各区域不同颜色的外套,头上也顶着安全帽,娴熟地指挥避难。
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ribendizhen/content-2/detail_2011_03/14/5134115_0.shtml
2008年6月14日,日本东北部的岩手县和宫城县等地发生里氏7.2级地震,日本气象厅在此次地震中,在部分区域实现了由电视等媒体发布的地震预警,气象厅在8点43分51秒预测到地震,3秒后即在电视上发表地震预报:预计4秒后将发生5级地震。此时震中地点已经开始摇晃,而距离震中30公里以外的地方在地震摇晃发生之前十多秒得到了地震预警。这次地震仅造成7人死亡、200多人受伤,如此低的伤亡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日本气象厅及时发布地震预警。
http://discover.news.163.com/special/earthquake_warning/
请看中国地震预警和监测的现状:
3月10日云南盈江地震发生后,曾有人称地震前10秒日本提前发出了预警。从技术上讲,一个国家对他国地震发出预警并不现实,这显然是对日本"10秒预警"系统的一种误读。无可否认的是,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的日本、墨西哥、中国台湾和美国加州等国家地区,都建立起了一套自己的地震预警系统,而中国大陆在这套系统的建设上仍是一片空白。
中国虽然是个多地震国家,由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巨大,但除大亚湾核电站建立了一个由地震监测网络和人工决策相结合的地震预警系统外,中国尚未自主建设过其他重大工程地震预警系统,有关研究工作也仅是刚刚在个别高校和研究所兴起。尽管地震预警在国外已有近50年的实践历史,但在中国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是一片空白。
日本之所以能够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地震预警系统,其中最重要的一点,要归功于日本高密度的地震监测体系。在日本国土范围内,日本气象厅有200个实时处理的台站,而日本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有一个由800个高敏感度地震仪构成的实时台网,平均台站间隔大约是25公里。此外,日本还有4500个地震烈度观测站。中国要建立预警系统,地震监测台站密度还远远不够。汶川大地震期间,全国仅有1500多个监测台站。
在中国,地震发生后,只能用到近震源有限台站的初期信息来确定地震基本参数,并实时预测尚未到达的破坏性地震波的强弱。信息的有限性会影响地震事件自动判别的可靠性和地震基本参数的测定的准确性。有相关报道称,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家地震监测部门在5分钟左右确定了地震位置及强度,十几分钟后上报地震信息。而在地震发生十几分钟后,地震面波基本上已经离开中国,所有的地震直接灾害及影响已经形成,达不到地震预警的效果。而确定地震何时结束、何地结束及通过地震破裂模型评估地震灾害,做出地震震动图,则是地震一天后的事情了。
地震预警系统由于整合度高,对地震台站密度有要求且需要长期不间断运作,其部署成本并不低廉,对当地可能有一个长期的经济压力。日本,台湾均为整体设防,因为他们需要防御的总面积偏小,美国的地震预警系统主要也是针对旧金山周边区域。这些防御区域经济相对发达,高科技产业密集,人口密度大,长期预警的经济社会价值可观。中国地震带分布十分广泛,经济发展不平衡,目前地震监测网络主要集中在首都圈,中国西部地区建造地震预警系统的经济动力不足,但西部地区却是地震高发区,地震造成的灾害也更大。
http://discover.news.163.com/special/earthquake_warning/
请看中国地震预报和预警的前景:
陈建民说,地震预警机制包括预警的模型、预报的台网等,很系统,我们目前还没有建立。不过,这个项目,已经报到国家发改委,他们已经接纳,进入评估过程,“十二五”期间要在有条件的地区试点。
陈建民还表示,因为预警系统很复杂,还要依靠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对电视台怎么发布,对医院、公共场所的指令怎么顺畅到达,还有高速铁路怎么减速、怎么停车,天然气管网、核电站什么时候关闭、什么程度不关闭,“信息要快,要准,要紧急处置,各行各业,都要作出快速反应,各方面信息系统要完备、畅通。”目前,日本这个程度比较高。当然,也并不是每一个都有效,也有信息有误、预报失真等误触发的问题。
点评: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发改委还没批,,“十二五”期间还只是在有条件的地区试点。这也太慢了。而且,陈大局长避而不谈自己的具体任务,却把责任推到其他部门头上,大谈什么社会信息化程度。看来,这位局长根本不懂创新与民生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