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察分析了东北亚技术市场后,不难看出,东北亚一些国家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我国的技术引进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作用。把国外的先进经验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针对我国的技术引进工作提出如下对策:
一、根据国情有重点、有步骤地引进技术
引进技术应从本国实际出发,既要考虑到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到技术消化能力和外汇承受力。在这方面日本和韩国都有成功的经验。战后,日本政府为了做到有重点有步骤地引进技术,为了避免因过多过速引进而造成债务负担,为了确保引进技术发挥最大效益,通过有关政策法规引导和控制民间企业的技术引进,使之适应国内经济的承受力。从战后初期情况来看,尽管当时日本产业技术和设备十分落后,但考虑到技术消化力和外汇承受力,政府对引进技术数量严加控制,截至1950年,日本每年引进技术不超过100项,60年代以后日本国际收支状况好转,引进技术的规模也随之逐渐扩大。
韩国在技术引进中也很注重从本国实际出发,根据需要与可能引进技术。既注意引进先进技术,又不片面追求最新技术。韩国在经济开发初期,重点引进初级装配加工技术,以迅速扩大产品的生产能力和出口能力。而对零部件、材料、机械设备等消化、吸收周期长的技术则放在次要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韩国从70年代中期开始逐渐提高引进技术的档次,由引进初级技术向引进中高级技术过渡,由引进单项专门技术向引进系统配套技术过渡,最终发展到以引进高新技术为主导。例如,电子工业初期以收音机、电视机等技术为主进行引进,进 口元器件利用廉价劳动力加工出口。随着电子工业的不断发展,自70年代末,采取集成电路、中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渐进程序,积极引进,并大胆创新,选取随机存取存贮器为攻关目标,在短短几年时间就赶上了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世界十大电子工业国家和地区之一。
二、多方位、广采各家之长地引进技术
在这方面俄罗斯有过很好的经验。其在引进大型技术项目时,往往不是只从一个国家进口,而是根据各国的技术特点,按照择优选廉的原则,从不同国家引进。例如,卡马汽车制造厂就是从国外100多家公司引进的设计和技术设备建设起来的。其中,铸造厂是由美国设计并提供有关技术设备的,美国还负责将全厂的流水线实行电子计算机化;柴油机厂是由法国设计,并提供了制造发动机的成套技术设备和焊接等技术设备;传动机技术设备则是从德国进口的。这样引进技术可以收到广采各家之长的效果。为了了解各国的技术专长,避免盲目引进,有时还在国外设立设备采购委员会等机构,注意对国外市场及各国技术特长进行实地调查和比较研究。
三、选择适宜的引进技术方式
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引进技术方式,也是这些国家做好技术引进工作的经验之一。日本政府和企业在战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了不同的引进技术方式。战后初期,为了恢复国民经济,改变技术落后状况,日本主要采取了购买国外成套设备的方式,从而缩短了国内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时间。当时,日本政府采取了倾斜生产方式,有效地使用有限的外汇,购买国外成套设备和急需的技术,重点恢复和发展了基础产业。 5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设备投资高潮的到来,日本开始重视进口主机及其他国内无力生产的设备。并在此基础上,用国产设备零件组装、配套,既节省了外汇,又增强了本国企业的自力更生能力。
到了60年代,日本越来越多地引进国外专利技术和其他软技术。这种引进方式的改变,适应了国内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日益增强的新情况,成为推动日本出口贸易大发展的重要因素。日本通过大量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专利,为日本产业进入新技术领域奠定了基础。
四、技术引进与消化创新相结合
成功的技术引进是推动一国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捷径,而有效地消化、吸收和提高,实现引进技术的国产化则是引进成功与否的关键。因为技术引进是有明显的时间性的,即使引进的属先进之列,不要多久难免老化,被更新的技术所代替。因此,如不实现引进技术的国产化,势必会陷入一种“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之中。战后,日本在技术引进过程中,给世人树立了模仿外国技术能手的形象。但是,如果日本只是模仿而不加以消化和创新,仍然不能实现技术上的飞跃,更不能占据技术高峰。实际上,日本做到了不仅善于引进外国技术,而且把它加以消化吸收,使之成为“日本的技术”。日本的产业界不满足于照搬外国的技术,而且不断消化吸收外国技术,并使之更胜一筹。日本钢铁工业的技术进步,最能说明引进、消化与创新相结合的过程。1956年日本从奥地利和德国引进了氧气转炉和空气脱氧技术之后,由几家大公司联合研究,创造了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法。接着,日本的钢铁企业又试验成功了烟气回收法,使日本的钢铁生产工程技术一举领先于美欧发达国家,并反过来向这些国家输出新的炼钢技术。再如,机器人技术最早的“故乡”应该说是美国。但在后来,最先进的机器人却成为日本工业技术的专利。机器人技术传入日本是1968年以后的事情。这一年日本的川崎重工业公司与美国的尤尼梅申公司之间在生产机器人方面进行技术合作。此后不久,日本便于1970年研制出国产的第一台机器人。从机器人技术的传入到国产机器人的研制成功,仅用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韩国为了把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有机结合起来,除了制定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目标外,还利用引进技术的审批和评价系统,对重大项目进行追踪式的反馈控制和考核。
五、限制重复引进技术
我国的重复引进技术现象仍然很严重,据统计,从1983到1985年,全国引进技术项目1.4万多项,其中列入国家项目的有4 000多项。这些项目大部分为轻工、民用产品设备和生产线,其中包括彩电生产线113条、电冰箱生产线70条、复印机生产线15条、西装生产线30条、铝型材加工生产线35条、集成电路生产线22条、矽钢片剪切线55条。这种重复引进大体有4种类型,即软件重复引进、设备重复引进、地区重复引进和竞争重复引进。从宏观上看,重复引进不利于提高引进技术的经济效益,应采取措施加以限制。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软件重复引进和竞争重复引进也有其相对合理的一面。因此,限制重复引进要分清种类,区别对待。目前,限制的重点应是设备重复引进和地区重复引进。
首先,要加强宏观调控,利用税收、信贷和价格等经济杠杆,有效地限制不必要的甚至有害的重复引进;其次,要改革企业引进技术的考核指标体系,应从远期经济效益、技术设备利用率等多方面考核,促使引进技术者注重远期效益;第三,要完善技术引进信息管理系统,在对现有引进技术的普查和登记基础上,建立引进技术计算机管理体系。并逐步实现全国联网管理。
中国引进技术的对策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