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战通胀之一
3月14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问。对于通货膨胀问题,总理说,“我们今年在政府各项工作中,把抑制通货膨胀摆在了第一位”。在之前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把稳定物价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无疑,未来几年内通胀形势愈发严峻,高物价将是高增长状态下形影相随的魅影。
过去两年,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收紧货币和价格干预的政策,虽然一定程度上规避了通胀完全失控的风险,但是宏观调控政策短期特征过于明显,产生通胀的本源性因素依然根深蒂固。如果不能从源头上管理通胀,“十二五”时期,我们将不得不在战通胀的过程中疲于奔命,而错失了调整经济结构和提高增长质量的大好机遇期。
本轮通胀周期虽然与之前有较多相同点,但却也存在居多的新特征。整体看来,货币超发、资产泡沫传导、商品价格高位、能源价格改革滞后等因素是眼下物价不断上涨的最主要原因。本栏还是先来讨论货币问题。
目前,学术界讨论最多的是过去十多年广义货币飙涨了三倍,货币超发带来通胀的逻辑铁板钉钉。在经历了长达近一年的货币渐渐收紧之后,货币供给再想维持在25%以上的高位已经不可能,今年的M2增速已经明确下调至16%,与以往可左可右的表态有明显不同。可以肯定,紧缩货币依然会是接下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主要工作。
但是,紧缩货币的力度和速度,远远赶不上货币增发的凶猛。纵使按照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出的M2今年增长16%(已经低于之前的目标17%和实际20%以上的增长,接下来不大可能M2增速会继续下调),五年后中国GDP达到55万亿,那么对应的广义货币将由现在的72万亿膨胀到150万亿以上,届时可以想象资产泡沫会出现怎样的飙涨,通胀又将飞到多高?
时至今日,比货币超发本身更值得重视的问题是资产泡沫向通胀传导的趋势。的确,流动性泛滥通过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吸收,能够大大减轻消费品领域的价格上升压力,无疑资产泡沫成为缓解通胀政策的一部分。
但是,这只能存在于资产泡沫膨胀初期,一旦泡沫堆积到一定程度,就会渐渐往消费领域传染。比如,房价不断上升,房租也跟着涨,那么餐饮店经营成本增加,于是菜肴价格必然上涨。这就是资产泡沫带来生活成本、商务成本上升的简单事实。加上货币购买力不断下降,两者叠加,就使得居民的生活压力空前。从而倒逼工资不得不随之上涨。这种“物价—工资”螺旋式上升,是中央银行领导们最头疼的。房地产就是货币超发与通货膨胀之间最重要的传递渠道。老百姓期待的只能是要么工资大幅上涨,要么房价大幅下跌。
故而,“货币超发—资产泡沫—物价上涨”三点其实是一条线,在前几年可能这一逻辑还没那么明显,但是随之近年房价屡屡暴涨之后,泡沫推升通胀的逻辑也就十分明晰了。
这是持续十多年货币存量堆积的必然。尤其是近几年天量货币成为常态,其实按照中国经济自身需求和过往经验值来推算,超过5万亿年度新增贷款就可以称之为天量信贷。对应的是2009年货币供应增速是30%,超出名义GDP增速20个百分点;2010年货币供应增速是20%,超出名义GDP增速7个百分点。这绝对是历史上最宽松的货币环境时期。
认清楚了这点,那么治理本轮通胀就不单单是收紧货币那么简单了。况且“真”收紧货币所需要的大勇气、大智慧并非轻易就能拥有。历次通胀周期,宏观调控都是艰难进行,总理亦公开直言压力巨大。当前货币形势错综复杂,当务之急一方面是紧货币,但另一方面必须兼顾挤掉泡沫,二者缺一,通胀都不可能得到控制。
可问题是虽然治理通胀的表态异常坚定,相关政策文件亦出奇的高频率论述战通胀。不过,一旦回到真实的经济运行,只要稍一推演,我们就很难看到通胀真的能够被驯服。连CPI等通胀数据的统计准确性都遭遇外界普遍质疑,这只能成为看空中国经济的人们,继续做空的动力。因为管住了温度计并不等于管住了气温一样,遏制住经过调整的CPI,并不等于制住了通胀的逻辑如出一辙。整个“十二五”时期,将掀起新一轮的基建高潮,不少省市宣布五年内实现GDP再翻番,再造一个某某省的口号,是部分地方大员脑海里最顽固的思维。在GDP冲动依旧是主流的情况下,纵使目标值已经降至7%,只会带来低质量的高增长和难以忍受的高通胀。(本文作者倪金节为专注于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研究的财经作家,最近一本书是《好泡沫还是坏泡沫?》。)
见《上海证券报》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