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的反方向


早已估计2011年波诡云谲,却料不到会同时发生这许多事。北京一只眼睛盯着福岛,一只眼睛还要转到背后,盯着日本的反方向。

 

昨天,据美联社报道,巴林的军事部队和安全部队对反政府抗议者发动了攻击,抗议人士在巴林首都占据了一个重要广场。在包括沙特阿拉伯在内的部分海湾国家派遣部队之后,巴林于前天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此前,惠誉国际评级将巴林主权债务评级下调两档,并将其评级列入可能进一步下调的观察名单,这是惠誉国际评级本月以来第二次下调巴林主权债务评级。该机构目前对巴林的主权评级为BBB,本币违约评级下调两档至BBB+。惠誉国际评级称,邻国派遣军队、以及海湾合作理事会提供的200亿美元援助表明,巴林的支撑力量源于国外。

 

沙特阿拉伯介入巴林局势,使该地区的石油供应面临进一步动荡的风险。2009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沙特阿拉伯石油的最大进口国。中国推动其经济快速增长所需的进口原油大部分来自沙特阿拉伯。中东每天向中国供应290万桶石油,超过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一半,其中沙特阿拉伯供应量为每天110万桶左右。而沙特阿拉伯石油生产设施多集中于东部,该地区70%的人口是什叶派穆斯林。

 

尽管近年来中国尽了最大努力使其原油进口来源多元化,但改变速度还不够快。在亚洲,中国及其邻国的石油进口都依赖于沙特阿拉伯——日本长期依赖于从沙特阿拉伯进口石油和天然气,韩国也是。问题在于,这种依赖不是相互的。如果说日本、韩国还可以借助美国的中东影响力,中国却更可能被动受制于中东的地缘政治局势。与美国相比,中国在波斯湾地区的政治影响很小。美国通过其在中东的军事存在,牢牢控制着和石油生产国之间关系的决定权。这些双边关系虽然不断经受着中东政治动荡的考验,但从未受到真正的威胁。换言之,一旦美国在中东的石油供应受到威胁,华盛顿有充分能力进行军事干预,但北京显然还不具备这样的军事能力。

 

在北京石油供应的应急预案中,有一条很关键:当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的能源供应发生重大中断,将会对中国经济产生何种影响?我相信,中国领导人最担心的是:极端事态下,美国军队可以随时控制该地区的重要石油设施。那时,北京要保证石油供应,必须看华盛顿的脸色。

 

这一次,沙特阿拉伯以海湾合作委员会的名义向巴林派出超过1000名士兵。动机之一,是担心本国反政府的情绪在临近巴林的东部省份蔓延。然而,派兵也可能使问题恶化,导火索可能是引起巴林反政府力量对外国军事干预的反感;可能是引起伊朗的强烈反应(伊朗已谴责了沙特阿拉伯的干预);可能是激发国内的什叶派不满……即使干预行动取得胜利,什叶派和伊朗人也会借题发挥。如果失败,则可能推倒整个地区的“多米诺骨牌”。

 

可见,军事干预是一次赌博,加剧了地缘政治风险,而北京只能当一个焦虑的旁观者。此时,日本大地震反而成了促使油价回落的因素。前天国际油价下挫4%,正是因为投资者预计日本短期需求低迷。反之,如果日本灾后局势得到改善与稳定,波斯湾方向的枪声可能继续推高油价,制造市场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