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地震可能加重滞涨压力


  日本大地震是基本结束了,抑或只是中场暂停?地震带来的核泄露究竟会变得多么严重?这些问题都还没有明确的答案.因此,目前对日本大地震影响的讨论,未必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从目前获取的信息看,个人认为,这场地震的中长期影响不可小视.

  1.这场地震将使得日本政府的赤字与债务问题更加严重.

  一方面,灾害导致经济活动萎缩和税收下降;另一方面救灾和重建需要政府投入巨大的财力.尽管美国和欧洲高福利国家的政府赤字与债务问题也很严重,但此次地震之后,日本政府财政困境相对与美欧的严重程度有可能显著上升.

  2.这场地震对全球通胀压力有不可小视的推升效应.

  个人认为,近几年资源价格的整体上升不完全是消耗性需求上升或供给不足所致.对政府信用和央行信用的全面疑虑,对国际货币体系动荡的预期,促使各类主体对自身资产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即在卖出政府债券,减少纸币资产的同时,增持乃至囤积稀有资源).日本在大地震之后大印钞票,有可能进一步动摇人们对政府信用和纸币体系的信心,促使人们继续抢购可长期保存的稀缺资源.

  大地震对日本核能设施的破坏,使得日本对传统能源的需求突增.核泄露促使各国全面检修自己的核设施,并很有可能使全球核能产业的原定发展目标显著压缩.这些因素对石油和煤炭价格有推升效应.当然,日本震后重建将消耗大量的矿物资源,这种预期对国际资源价格也有刺激效应.

  尽管日本大企业早已实现产能的全球化,但高科技部件与成品的生产仍有很大一部分留在了本土.地震前日本本土生产着全球40%的电子元器件,19%的半导体和20%的高科技产品.日本本土被地震摧毁的生产能力,以及因为电力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出了问题而不能有效运行的生产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非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可以弥补.在日本本土中高端制成品生产能力下降的同时,日本生产的关键零部件数量减少也将引起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相关产业开工不足.地震之后,可能呈现出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组装产业"产能过剩与高科技部件供应严重不足的新矛盾,以及高端电子产品供应量骤减的新格局.因此,至少在中短期角度,大地震可能刺激电子类部件与产品价格走强.

  十多年来,制造业产能过剩是障碍国内外物价水平上升的一道坚固堤坝.按传统逻辑,只有大量的企业倒闭才能使产能过剩问题消除,从而使通胀的路径被打通.谁能想到,通胀的堤坝竟然有可能被一场发生在日本大地震震塌.

  真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日本大地震引起的核泄露,使中国的网络舆论开始担忧海洋产品的"核污染"问题.估计日本人也会有这样的担忧.这种担忧对中国淡水产品和肉类产品的价格也可能产生一定程度的刺激效应.也有人开始担忧核污染之后的日本对外部农产品的依赖程度将会大幅度上升,进而给国际粮价上涨提供新动力.

  3.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为负面.

  紧缩的货币与信贷政策,政府对房地产市场采取的"休克疗法"(限购预期带来的购房需求超前释放,势必导致限购之后住宅交易量和商业性住宅开发的大幅度萎缩),汽车和家电优惠政策结束,高油价对普通居民购车需求的抑制效应,传统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受到的严格限制,原材料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劳动力成本的显著上升,基本消费品价格上涨对百姓购买力的稀释效应,以及人民币持续升值等一系列因素正给中国经济带来又一次"硬着陆"风险.历史上,中国的货币与信贷政策要么松过头,要么紧过头.日本大地震对全球初级产品和高科技产品价格的推升效应,不仅使中国第二产业更加痛苦,也使得中国货币与信贷政策"紧过头"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加.

  由于经济体系面临着较大的"滞涨"压力,而且货币与信贷政策紧缩过头的可能性难以排除,个人对国内债市和股市都持谨慎态度.股市和债市之间,未必是"东方不亮西方亮",二者同时上涨或同时下跌的情形,历史上都曾有过.不过,一旦央行在紧缩性货币政策方面"出重手",或者说"紧过头",债市就可能迎来较为重要的战术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