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民群众的日子越来越暖和


让人民群众的日子越来越暖和

  

  全国“两会”落幕,百姓充满期盼。回首过去,展望未来,免不了谈到收入。2010年,我们的收入怎样?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这一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速较快,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速自1998年以来第一次超过城镇居民。这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利好消息。“让人民群众的日子越来越暖和”,是冬去春来,乍暖还寒,踏进21世纪第二个十年、迈向“十二五”的门槛之时,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和追求。

  毋庸置疑,中国的经济发展、时代进步、社会和谐,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日子越来越暖和。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本质体现,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追求并为之不懈奋斗的理想和信念。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这个时代、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依然存在着需要我们关心关注关怀关爱的困难群众、中低收入群体。不抛弃、不放弃,让人民群众,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众的日子越来越暖和,是继往开来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

  一个家庭,总是更关心生活困难一些的兄弟姐妹;一个国家,总应更惦念中低收入的群体。让困难群众、中低收入群体不再为生活困难而犯愁,不再为过不好年而忧心,是促进人民群众共同富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意。为此,各地各级党政部门一直在努力,尤其是各种传统节日到来之时,总会开展各种各样的送温暖、献爱心、谋思路、促发展等系列活动,将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每一位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中低收入家庭的心坎上,使他们感受到温暖、提振了战胜困难、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决心。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主义不是要搞大锅饭,共同富裕也不是要搞平均主义。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和抛弃中低收入群体,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使他们不再饱受饥饿寒冷病痛的折磨,日子越来越红火、越来越暖和。有人说,对于身处困境中社会成员的保障,就像风雨中的一把大伞。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惠农强农、新农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等一系列的普惠民生、化解民忧的政策措施的出台,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所,促使“保障之伞”在延伸。就业是民生之本,更是开启中低收入者未来的一扇大门。春节是在外打工者返乡的集中时期,同时也是实现劳动力资源回流还巢的最好时机,为此,各地各级党委政府,都会在春节开展各种各样招工招聘活动和送工作、送项目等活动,让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让农民群众、低收入群体不出家门就能就业上班,实现“就业大门”常打开。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将“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确定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对于身处农村的贫困者来说,如何拓宽他们的增收渠道是个脱贫的“牛鼻子”。因此,送温暖,不能仅仅停留在送资金、送礼物,而要立足长远,帮助困难群众、中低收入家庭谋求发展脱贫的新路子、新项目,授“鱼”更要搜“渔”,促进其在“输血”的基础上实现“造血”功能的增强,让他们的“增收之路”宽起来,实现收入的“可持续增长”,让日子越来越暖和。

  民生问题无小事,一枝叶总关情。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让民生走进“春天里”。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踏入新春,展望未来,中央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确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主要目标,实现从“国强”到“民富”的历史跨越,注重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经济发展联系起来,让人民群众从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为群众谋起更多福址,让人民群众的日子越来越暖和。这是民生之福,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大彰显和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之所在。

  (倪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