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部分地方受谣言影响,引发食用盐集中购买现象,一些不法经销商乘机哄抬价格,牟取暴利。一场由日本震灾酝酿发酵而来的国内市场食盐集中购买潮正在考验各级政府的应急智慧。
食盐告急
受日本地震引发的核电站事故影响,网络上出现了海水受到污染,今后生产的海盐不安全、不能食用等传言;同时还有传言称含碘物品可预防核辐射、食盐要涨价,造成部分地区民众盲目抢购囤积碘盐。
或许谁也没有想到,一场地震却震出“食盐危机”。实际上,这并不是近年来国内爆发的第一次食盐危机。早在2009年6月,福建宁德市爆发过居民抢购食盐风波,尽管规模和影响都不可同日而语,但故事的起源却极其相似——海水污染。
多部门回应抢盐
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17日紧急发文称,我国食用盐等日用消费品库存充裕,供应完全有保障,各地要打击扰乱市场行为。中国盐业总公司已启动应急工作机制,加强生产组织和销区市场管理,确保食盐供给。
3月17日下午,国家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立即开展市场检查,坚决打击造谣惑众、恶意囤积、哄抬价格、扰乱市场等不法行为”。发改委通知称,近日,部分地方受谣言影响,引发食用盐集中购买现象,一些不法经销商乘机哄抬价格。
工信部新闻发言人17日表示,目前我国原盐年产量约6800万吨,其中井矿盐产量约4000万吨,而加碘食盐需求每年仅为800万吨左右,根据市场需求,企业随时都可以将原盐加工成加碘食盐。对于海域受到污染而影响海盐产品安全的担忧,工信部新闻发言人说,我国生产的加碘食盐90%以上是井矿盐,加碘食盐产量、质量和用盐安全完全能够得到保障。
中国盐业总公司也发布声明称,目前食盐储备十分充足,完全能够满足群众需求,请消费者不要相信谣传,不要盲目抢购囤积。
3月17日,卫生部援引中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关于“吃碘盐能不能预防放射性碘摄入”的发文进行辟谣。卫生部表示,碘盐中碘的存在形式是碘酸钾 (KIO3),按人均每天食用10克碘盐计算,可获得0.3毫克碘。而碘片碘的存在形式是碘化钾(KI),碘含量为每片100毫克。按照每千克碘盐含30毫克碘计算,成人需要一次摄入碘盐约3千克,才能达到预防的效果,远远超出人类能够承受的盐的摄入极限。因此,通过食用碘盐预防放射性碘的摄入是无法实现的。此外,卫生部该文件还指出,摄入过量的碘会扰乱甲状腺的正常功能,可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甲状腺功能减退,孕妇暴露于高碘可导致新生儿甲状腺肿和甲状腺机能减退。
据了解,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已于3月16日开始部署稳定市场措施,并陆续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保障供应措施及澄清谣言。
食盐股大涨
据媒体报道,市场人士指出,日本核危机正在全球发酵,因为联想到食盐的主要来源地海洋可能受到核辐射污染,日前国内多地出现市民排队买盐的情况。市场食盐需求的升温也导致A股市场与食盐加工有关的上市公司成为游资追捧的“红人”。17日,云南盐化开盘即告涨停,截至收盘依旧有多达13万手买单封于涨停价位置,全天换手率仅3.91%。
值得注意的是,中盐总公司16日发布通知称,目前国内食盐储备充足,完全能够满足群众需求,请消费者不要盲目抢购囤积。中盐总公司已启动应急机制,确保食盐供给。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也通知要求各地立即开展市场检查,坚决打击造谣惑众、恶意囤积、哄抬价格、扰乱市场等不法行为。
从盘面看,有关方面平抑市场的行动还未完全传递到A股市场,主力资金的热情显然并没有消退,云南盐化、兰太实业的涨停直至收盘都未被撼动。另外,拥有食盐业务的南风化工上涨5.48%,山东海化上涨1.92%。
庄家造谣推高股价?
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泄漏事故后,如何防辐射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从食用螺旋藻、蜂王浆、花粉之类的保健品到穿白色衣服、围好脖子,再到吃碘片、戴防辐射口罩。现在,碘盐、含盐的榨菜、酱油等也被抢购。
据媒体报道,日本地震后,各大资本炒家一边关注地震后遗影响,也在寻找着震出来的机会。“核辐射——海水污染——盐业危机,这个故事逻辑看起来并不突兀。”上述某著名民营金融公司负责人坦言。与前段时间,大蒜等在炒作中价格飙涨的商品不同,食盐作为民众生活必需品,其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并非由市场供需决定,而更多地是由“国家控制”,所以,食盐危机中,企图炒高盐价而获利的目的几乎可以排除。
早在3月14日,随着日本地震后日渐显露的核污染危机不断显露,有关食盐危机的一轮炒作便开始在筹划之中。3月15日,游资似乎便开始其在此番炒作前的最后布局。当日,云南盐业大涨4.34%。资金流向由前两日的净流出变为净流入。
从近日的食盐危机中获利渠道看,其炒作目的似乎直接指向有关公司的股价。不出所料,“食盐危机”给有关上市公司震出了股价飙升的机会,作为盐业龙头企业的云南盐化则首当其冲。17日涨停的云南盐业就是证明。
但实际上,云南盐业的库存与外界抢盐的火热境况相比,似乎并不紧缺,供货链的表面紧张,完全是由于对这次“莫须有”的食盐危机毫无预测的反应。
一份相关数据显示,15日,云南盐业资金净流入1396万,其中来自于主力资金席位的资金净流入仅488.51万元,游资席位的资金净流入达907万元。而来自游资席位的买入资金也突然放大,当日共有4066万资金从游资席位买入。
事实上,来自游资席位的买入资金创下该股2010年以来的单日最高纪录,而2011年以来至3月15日前,云南盐化单日游资席位的流入资金最高是2月24日的2400万元。大多数时候,来自游资席位的资金徘徊在500万元左右。
3月16日,随着“食盐危机”的开始逐步扩散,云南盐化的游资席位再度进账2388万元。17日,“食盐危机”终于爆发,云南盐化被十万手的大单拉至涨停。经历16日的宣传效应后,似乎明显吸引了主力资金的目光,当日开盘即报涨停,但云南盐化的主力资金席位共流入7037万元,而游资也顺势再度流入3924.57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3月17日,除了和食盐直接关联的云南盐化涨停外,和盐有关的涪陵榨菜同样大涨,收报25.26元,涨7.41%。
不少投资机构人士也表示,昨日食盐生产相关的上市公司股价大涨显然是借着市场的恐慌心理进行炒作。齐鲁证券研究员表示,云南盐化昨日的涨停,只是资金借恐慌情绪炒作而已,该股基本面并没有太多利好,恐慌情绪缓解后,该股短线或将回落。
上海一位券商资产管理部人士表示:“游资正是利用这种心理进行炒作,但是市场总归是有回归平静的时刻,一旦大家认识到食盐的防辐射作用有限之时,这些个股股价可能会急剧回落。”
复旦大学心理系副教授吴国宏表示,人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会产生非理性的认识,特别是在社会出现不确定事件时,群体的非理性行为会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另一个原因,是人们已经信息超载了。电视、网络、短信各方面关于日本地震、核辐射的海量信息已经超出了一个正常人的处理能力。通过经验法则来判断,就很容易出现偏差。
吴国宏表示,群体中的“羊群效应”,会把个人的认知偏差急速放大。如果主流信息不通畅,个体又受到生命安全危险,谣言就更容易传播。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负面偏见”,吴国宏解释说,往往坏事物更容易在正常现象中被凸显出来,人们对负面的信息更加敏感。现在抢购就是这样,一边在辟谣,一边还在抢购。
江浙游资翻云覆雨
从16日的席位数据能够看出,游资对于盐业股的炒作痕迹明显,特别是江浙、上海一带的游资,机构则大举抛出。
从云南盐化的交易信息来看,买入席位前五席全是江浙一带的游资。其中,有四家营业部位于浙江,财通证券温岭东辉北路营业部、湘财证券杭州教工路营业部、金元证券杭州体育场路营业部以及银河证券杭州湖墅南路营业部分别买入1659.51万元、1519.21万元、805.59万元、538.77万元,按昨日云南盐化均价15.10元来看,四个营业部分别买入约109.90万股、100.61万股、53.35万股、35.68万股。
买入首位的财通证券温岭东辉北路营业部去年共上榜79次,其中沪市64次,深市15次,是著名的涨停板敢死队席位。昨日,该席位同样也出现在九龙山(600555,收盘价5.93元),买入1889.09万元股票。
与游资炒作相反,机构却在大举卖出云南盐化,卖出席位中有三家机构,分别卖出495.50万元、282.52万元、211.03万元。
兰太实业的龙虎榜单上,买入第一位广发证券辽阳民主路营业部也是此前频频上榜的活跃席位,该席位身影曾出现在包括中关村(000931,收盘价9.15元)、海欣股份(600851,收盘价13.93元)等个股中。昨日该营业部买入兰太实业3752.75万元,约219.59万股。
双环科技买入前两位来自上海营业部,机构跑路的情况较为明显,两机构合计抛售了高达5104.78万元的股票。
美国民众抢购碘化钾
据财新网报道,对于辐射的恐惧越洋而来,小小药片碘化钾在美国掀起了轩然大波。除却太平洋诸岛,日本与美国本土的距离至少是横跨太平洋。但自15日开始,碘化钾热销甚至脱销的消息开始频频现诸美国媒体。
先来看看化学式为KI的碘化钾为何热销?根据彭博社的报道,在美国能源部工作了30年的核能工程师Robert Kelley说,事故后几星期内,放射性的碘将会是一个真正的问题。最好的预防措施就是在紧急救援人员的指导下服用碘化钾药片。它们的作用很简单。为了身体健康,甲状腺要用到碘。在已经吸收了足够的碘之后,甲状腺就不会再吸收碘。紧急救援人员给你的碘化钾药片,正是为了让你的甲状腺充满健康的碘,从而阻挡住放射性的碘。
因此,地震刚发生,碘化钾和辐射探测器便开始热销。《洛杉矶时报》报道称,自上周五以来,美国全国的Geiger counter(注:一种辐射探测器)和碘化钾补充剂的销量飙升,原因是一些美国人担心日本核电站释放的辐射会扩散到美国。“我认为这不大可能——我想说不可能——这次事故会把任何可探测水平的辐射带到美国本土。”核专家刘易斯(Elmer Lewis)说。但林肯公园附近一家药店的助理经理考克斯(Brennan Cox)说,他过去几天差不多接了100个咨询碘化钾的电话,虽然商店里仅有的几瓶2盎司装的碘化钾周六就卖光了。
一些公司想要为他们的日本雇员采购碘化钾,当然情有可原,但生产商们也被洪水般的销量震惊了。《纽约时报》报道引用斯莫尔(Jim Small)的话:“我们过去三天的销量超过了过去三年的销量。”斯莫尔是瑞典公司Recipharm美国区的主席, Recipharm是一家碘化钾的主要供应商。生产商们表示,虽然有一些个人订单,但另一些却是公司订单,它们想要为日本雇员们送去碘化钾。由于碘化钾并非处方药,通过网站销售碘化钾的制造商Anbex已经断货,Recipharm已经停止接受网络订单。 另一些销量来自于关注本土核电安全的美国人。《底特律新闻》报道,一位民主党众议员呼吁中止新的核电站计划,并向居住在现有核电站周围的人们扩大发放碘化钾。
因此,美国政府也将目光投向了碘化钾。路透社报道称,美国政府发言人周二表示,作为对日本地震意义的探讨的一部分,政府将会研究碘化钾的分配政策。
目前美国22个州都储存或订购了这种小药片,在紧急情况下,核电站周围10英里的居民都须服用。
买不到碘化钾的人们怎么办?《纽约邮报》报道指出,害怕辐射远渡7000英里由日赴美的纽约人,冲进了健康食品商店。虽然碘化钾能够提供防辐射保护,但大部分商店已杳无踪影。商人们开始推销由海藻提取的补充剂,声称这也是一种碘的天然来源。“我们在危机发生后的三天内就卖光了碘化钾。”一位健康食品店的老板说。“我不认为辐射会跑这么远,但它给我们带来了顾客!”
另一些买不到碘化钾的人们上了亚马逊网站。3月15日,Anbex公司生产的iOSAT 碘化钾药片成为热门搜索商品。不过由于库存不太稳定,价格变化很快,一些用户谴责卖家发地震财。
一位在亚马逊上购买了14片装iOSAT碘化钾的用户在评论中写道,我在3月11日从一个卖家手里以18.99美元的价格买到了它,于3月14日收到。然而我十分厌恶地发现,四天以后,一些新的卖家以499美元的价格在销售同样的产品。
17日,亚马逊网站的iOSAT碘化钾14片装130毫克碘化钾价格是37.5美元至349美元。
相关资料:
日常生活中也会受到辐射影响吗?
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受到天然辐射的影响,人均每年接受的天然辐射剂量为2.4mSv,其中,来自宇宙射线的为0.4mSv,来自地面γ射线的为0.5mSv,吸入(主要是室内氡)产生的为1.2mSv,食入为0.3mSv。地区差异造成各地区的值会有所不同,例如在伊朗、印度一些地方高达200mSv,人类的很多活动也都会有辐射,例如,人们摄入的空气、食物、水中的辐射照射剂量约为0.25mSv/年。戴夜光表每年有0.02mSv;乘飞机旅行2000公里约0.01mSv;每天抽20支烟,每年有0.5-1mSv;一次X光检查0.1mSv等等。这些日常剂量经过长期观察和调查,对人体没有造成危害。
为什么目前不宜服用碘片?
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发生后,人有可能摄入放射性碘,并集中在甲状腺内,使这个器官受到较大剂量的照射,此时应该服用稳定性碘。浙江省的监测结果表明没有受到放射性污染,目前没有必要服用碘片,不能仅凭个人主观臆断或因恐惧而擅自服用。政府在评估事故状态后会决定是否需要服用碘片,服用碘片应在政府部门的统一安排下,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
如何进行自我防护?什么情况下应该采取隐蔽措施?
市民应避免恐慌,及时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掌握正确信息。应急状态下可以采取一些应急防护措施,如隐蔽、撤离、关闭门窗和通风系统、出门戴口罩、用干或湿毛巾捂住口鼻、尽量减少皮肤暴露等。对可疑受到放射性污染的人员应清除污染,最好的方法是洗淋浴。
有较大量放射性物质向大气释放的突发事件发生时,应采取隐蔽措施。隐蔽时应关闭门窗及通风系统,以减少放射性物质的吸入和外照射,隐蔽可使建筑物内的人员吸入剂量约降低一半。(编辑:郭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