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听到市场分析人士说到某市场上资金的“流入”“流出”。
说到“出”或“入”,人们的概念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这种措辞是用来描述某种“流”的运动方向的,而判断方向的一个参照或判据就是“域”或叫“流域”。
例如,“家”是一个“域”,家门口就是这个域的一个边界点(当然,还有墙),如果我们从门外走向门内,我们就“回家”了,是“人”这种“流体”对“家”这个“流域”的“流入”。反之,就是流出。
例如,我们的“钱袋”是一个货币流的“域”,这个域可以有形,也可以无形,如商人的保险柜或一个存折账号,当商人卖出货物的时候,货物对于“仓库”这个“域”来说,是流出,收益或销售收入对于保险柜或账户来说,是现金的流入。
当老板给员工发薪的时候,货币从老板的钱袋流到员工的钱袋里,货币流对于老板是流出,老板称之为“支出”,对于员工是流入,员工谓之“收入”。
例如,一个“国家”也是一个“域”,国界是这个域的边界,当有商品被从国界之内运到国界之外时,这个商品流被视为这个国家域的“出口”,而是另一个接受商品的国家的“进口”。
例如,江河上的一个湖泊或水库,可以看成是水流的一个“域”,上游的水流下来进了湖泊或者水库,称为水的“流入”,从湖泊或者水库放出去的水,称为水的“流出”。我们可以用水库水位的高低来判断“净流出”或是“净流入”。
我们存折上的钱也不是只进不出或者只出不进,是有进有出的,我们可以用账户上余额的增减来判断“净流出”或者是“净流入”。
不管举什么例子,要判断流的运动方向,就必须有“域”的概念,而且“入”还是“出”都是涉及到域的边界的。在经济学上,在商品这种有归属权的事情上,这个“域”就是私有权,这个边界就是私有领域的边界,边界内属于自己,边界外属于他人。
现在我们在回过头来看看股市上资金的“净流入”“净流出”是如何计算的。下面【】内的内容摘自某投资教程:
【资金净流出,指某个交易项目的流动资金减少量。资金净流出的计算公式:流入资金-流出资金,如果是正值表示资金净流入,负值则表示资金净流出。上涨时的成交额计为流入资金,下跌时的成交额计为流出资金。举例说明:在9:50这一分钟里,某一板块指数较前一分钟是上涨的,则将9:50这一分钟的成交额计作资金流入,反之则计作资金流出,若指数与前一分钟相比没有发生变化,则不计入。每分钟计算一次,每天加总统计一次,流入资金与流出资金的差额就是该板块当天的资金净流入。】
【这种计算方法的意义在于:指数处于上升状态时产生的成交额是推动指数上涨的力量,这部分成交额被定义为资金流入;指数下跌时的成交额是推动指数下跌的力量,这部分成交额被定义为资金流出;当天两者的差额即是当天两种力量相抵之后剩下的推动指数上升的净力,这就是该板块当天的资金净流入。换句话说,资金流向测算的是推动指数涨跌的力量强弱,这反映了人们对该板块看空或看多的程度到底有多大。】
从这段教程里,我们完全看不到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论及“出”“入”概念时或明确或默认地涉及到的“域”的概念了,也没有涉及到股票与货币这两类“流体”的任何“私有权”属性。
股市上投资获利的公开技巧就是所谓的“高抛低吸”,一如实物商品市场上的“低买高卖”。一般人都懂这个道理,但遗憾的、也是要命的只是不知道什么价位算是低点何时算是高点,但是做局的机构或者大户知道。某机构要想进入股市,总是先把价位打压下来,在低位大量吸筹,此时等于是把大量的资金投放到了股市上,但是,这个吸筹的过程表现出来的是股指在低位的运行,用教程给出的办法计算的结果却恰恰是资金的流出。
反而,当机构想逃离股市的时候,总是把价位拉高,造成股指向上运行的假象,然后在高位把股票抛给不明就里的散户,顺利逃顶。而这时用以上教程给出的计算公式和判断标准,恰恰得到“资金流入”的结果。
用教程给出的办法,完全无法解释这种时时刻刻都在上演的股市活剧,无法解释什么叫做“低吸高抛”,无法解释什么叫做吸筹,无法解释什么叫做顺利逃顶。
如果把“股市”定义成为由多空双方组成的市场,那么交易,不过是股票和资金在两者之间的转换,并没有股票或者资金流到这个市场之外。如果把持有货币看作是货币流出股市,那么这种资金流出的惟一途径就是资金同时流入股市,因为只有有人拿出钱来买股票,持有股票的人才能通过卖出股票把资金抽走。但此时作为第三方独立的观察者来说,不能把买卖看作是股票或者货币的流入或者流出。
上述教程的错误出在哪里?出在它根本不懂得,用来判断“入”还是“出”的“域”只能属于一个私有者,而不能够是两个私有者,因此,不能够把买卖双方这两个私有者放在一起当做一个“域”。
而市场是交易,恰恰是由两个交易者构成的,他们是两个私有者,是两个“所有权域”,两种相互交换的商品的所有权变更,形成了对流的两种“商品流”,对于一方的流入必然就是另一方的流出,单一方面构不成市场。所以,“市场”不能作为一个“域”来看待,如果执意要将两个域当做一个域来看待,那么,“流动”——商品流或货币流——就变成了这个“域”的“内流”,内流就是内部流动,就不存在什么流入、流出了。
所谓“股市”,并不是由股票这个商品构成的市场。任何市场是由两种商品+两个私有者构成的,即《西方经济学的终结》所谓的“2+2”。“股市”也是由“股票”和“货币”两种商品构成的。如果把“股票”看作是一个“域”,买入(卖出)股票的同时就是卖出(买入)股票。
在国际贸易当中有一个“净出口”的概念,对应的有一个“顺差”或“逆差”的概念,但是,这是明确对某一个“国家”而言的,而不是对两个国家构成的市场而言的。相互贸易的两个国家,一个净出口,另一个就是净进口,一个顺差另一个就只能是逆差。
日常经济生活当中,我们可以明确无误地判断我们的储蓄在各种消费项目当中的支出结构,比如多少用在了衣食住行上,多少用在了娱乐或者教育学习,多少用在了请客送礼等等。那么,这种货币用途或者货币占用的概念是否可以引申以定义为资金在某种商品市场的流入流出?
问题没有那么简单。
如果执意将市场作为一个“域”看待,我们可以发现,上述商品对货币的占用实际上是针对完全的消费品来说的,而不是针对资本品而言的。如果有“流入”,就必有“流出”,当货币用于购买消费品的时候,意味着消费品退出(或“流出)市场,将被消费掉。比如我们可以说国民去年花费了多少钱在衣食方面、花了多少钱在购车方面、购买图书花了多少钱、用在旅游娱乐等方面多少钱等等。
而资本品总是处在市场之中,不存在处于市场之外的资本品。货币本身就是一种资本品,关于资本品的交易如货币与股票证券之间的交易,所带来的结果仅仅是持有人的变化。资本品无法被消费,因此无法流出市场,永远具有被再交换的机会。
另一方面,必须知道,与某个特定商品相交易的货币的多少和交易的比例(即俗称的商品的价格)变化并无特定的关系。并不是与某种商品相交换的钱多了这种商品的价格就会持续走高,反之,也不见得交易额减少了就是它的价格就是在下降。经济学当中的供求曲线并不存在,所谓的“吉芬商品”俯拾即是。
即便是你按照这个逻辑和以上教程的所谓原则来判断资金的动向,那也只是在回顾历史,股价曾经的走势并不能告诉你它今后的走势,所谓的走势分析,除了瞎蒙还是瞎蒙。
有人说,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容易,而把复杂的事情搞简单不容易。本人不才,所以只会做容易的事情,也就是把很多人本来很清楚的东西搞得让他糊涂起来。如果你看到此贴后果真对资金的“流入”“流出”概念开始糊涂了,那就对了! O(∩_∩)O~。
作为道歉,免费推荐你一篇陈年旧帖:
Fluid theory and Macroeconomics;http://ecoblogger.bokee.com/2081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