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有个年轻女代表建议在中小学校园传唱红歌,这引起我对唱歌的回忆。
小时候,我们一家子都喜欢唱一唱。父亲唱京剧老生,哥哥姐姐们嗓子也都不错,爱唱歌。只有我,被贬为“破锣嗓子”,羞于当众开口。但耳音还不差,别人唱,我也跟着哼哼。
我读中小学时,正赶上五六十年代,几乎“运动”不断:反右、大跃进、反右倾、四清,直到后来的文革……一浪高过一浪,一天比一天“左”!可我不记得那时有“红歌”这个词。
那时大家什么歌都唱,电影院演《上甘岭》,于是满大街都唱“一条大河波浪宽”;收音机里播歌剧《洪湖赤卫队》,女生们就跟着唱:“娘啊,儿死后,将儿埋在那大路旁……”也唱外国歌曲,什么前苏联的“山楂树下两青年在将我盼望……”还有印度电影插曲《拉兹之歌》:“到处流浪,啊,到处流浪,命运指引我奔向前方、奔向前方……”
我上小学时,电视还是个新鲜事物。有一回少先队辅导员发我一张票,走四五站路,到景山少年宫去看电视。电视是黑白的,只有一两个频道,正在演意大利歌剧《货郎与小姐》,一大屋子人,离得老远,只记得那男演员热情奔放地唱着:“我爱你呀我爱你,我的生活离不了你……”
那时也发行歌曲集,像《外国民歌200首》,《中国民歌200首》,此外也有 “群众歌曲”“电影插曲”“革命歌曲”等名目,只是没听过“红歌”这个词。
至于那时学生唱歌,也只限于音乐课上。学些简谱,学唱《少年先锋队歌》《让我们荡起双桨》等等。好像到初中一年级时还开音乐课,后来就没有了。从小学到高中,我也不记得有过什么统一服装、歌咏大赛等事。只是遇到集会,各班相互拉歌,那已是文革前夕,做法大概是从部队传来的。
歌曲本来是诉诸听觉的艺术,却要染上颜色,以区别政治的是非、道德的高下,这的确是个发明。其实这也不是今天发明的,早在“红歌”之前,就有“黄歌”的说法——“黄色歌曲”,那才是歌曲染色的始作俑者。不过我始终没听过一首完整的黄歌,只听电影里的土匪哼过一句半句:“我抽足了一口白面儿,赛过了活神仙”或是“小寡妇”如何如何。
当然,到了文革中,一切爱情歌曲都成了“黄歌”。例如《达坂城的姑娘》:“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一定要嫁给我,赶着你的马车,带着你的妹妹,拉着你的嫁妆来……”被定性为最典型的黄歌。——可如今的舞台上,歌唱家克里木唱得那么活泼带劲,一点也听不出黄色的味道!
这说明,你给歌刷颜色、定调子,其实这颜色是会变的。今天的很多“红歌”,文革时都被打成“黑歌”!如电影《怒潮》插曲“送君送到大路旁”,表达了群众对红军的热爱,可文革时偏说是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彭德怀翻案,被打成黑歌。再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插曲,深情追念革命烈士,旋律何其动人,也被说成是黑歌,据说是旋律与伪满洲国的某些歌曲近似。
那会儿允许唱的,只有毛主席诗词歌、语录歌以及《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在北京的金山上》、《萨拉姆毛主席》等有数的歌曲(不知收集起来能否出个“200首”歌曲集?)只有这些歌曲,才是名副其实的“红歌”——不过即便那时,也仍没有“红歌”的说法。
那么今天“红歌”的定义是什么?这个圈儿又怎么划?“让我们荡起双桨”算红歌吗?那里面唱道:“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似乎除了这“红墙”,我看不出它“红”在哪里。这样的歌算红歌吗?适合孩子们唱吗?
其实歌声移人,旋律很重要。只要是振奋人心、优美动听的,我觉得都适合孩子们唱,不必以词划线,妄定红黑。例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当然是“红歌”,然其原曲据说是袁世凯小站练兵时的军歌;再往前捯,乃是德意志旧军歌,填上红词,我们不是照样唱得很带劲吗?
近日电视里播送一曲《忐忑》,细听全无歌词,只听歌者咿咿哦哦,如同哽咽抽筋,全身抖动,状如跳神——这样的旋律,即便填上“红词”,也绝不能教给孩子唱!
此外还应知道,艺术的作用是陶冶熏染,是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要过分迷信立杆见影的教育效果。有人以为将口号式的东西填进旋律,让群众高声唱,日日唱,集体唱,甚至不惜财力,组织规模宏大的千人大合唱,似乎如此便能唱出革命精神,便能唱出一个红彤彤的新世界——其实殷鉴不远,无数事实已证明这是一种失败的群众教育方法。——可以想见,一场红歌唱罢,队伍甫一解散,家里没盐的,照样得飞奔到超市去抢购碘盐!
至于孩子们,还是让他们安安静静地坐在课堂里,学好知识,培养起做一个合格共和国公民的素质。在艺术修养上,则让他们接触并学会欣赏古今中外一切美好的东西,不必替他们格外选择什么。
还记得文革插队时,每年春节回家,几个插友总要聚在同学家一间小屋里,关门拉帘,听那架老唱机中传出《蓝色多瑙河》的辽远旋律,任其拨动颤抖的心弦……改革开放,公园的大喇叭里可以公然播放《蓝色多瑙河》《梁祝》,邓丽君的盒带也可以公开销售,大家都有一种解放的感觉!——因为我们终于有了选择的权力和自由,不必只是翻来覆去唱那几支歌了。
有些代表还年轻,对过去的事了解不多。可能自己在舞台上正扮演革命者,高唱“红歌”(还是别用这个词吧)。我们感谢她们的艺术奉献,也领受她们的革命激情。不过就是她们自己,也不可能一辈子就唱一个戏、一类歌。明年没准又接受新任务,改唱《图兰朵》;后年说不定又唱《货郎与小姐》。——您如果从小只唱一种歌,相信您不会达到今天这种艺术修养和造诣。因此,也要给孩子更宽泛的艺术教育空间,培养他们全面的艺术感受能力,不要连唱歌也分颜色,唱这个、不唱那个。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我党一贯的文艺方针。百花齐放才是春,赤橙黄绿青蓝紫,那才是祖国大花园中的绚烂正色!
(本博客文章均属原创,如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
附:
人大代表王莉建议校园传唱红歌
来源: 京华时报(北京)
日前,全国人大代表、歌剧《江姐》中江姐的扮演者王莉(中)建议在中小学校园传唱红歌,构建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尚的世界观,让孩子们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刻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