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最豪华导师阵容”毕业证的羡慕与叹婉


    

围观“最豪华导师阵容”毕业证的羡慕与叹婉  刘效仁

一张民国时期的毕业证,被称为“史上最牛毕业证”。

毕业证的主人李鸿樾,“清华学校研究院”毕业,其毕业证导师一栏有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五人。据悉,李鸿樾曾在湖南浏阳公学等校任教或任职。 “李老学问很深,对"宋儒理学"研究颇深。每次批评学生或者老师,他都要给你深深鞠一躬,还作揖,通过自己的品行感染你。”网友速速围观之后皆感慨:太牛了!只能羡慕嫉妒恨了。现在的中国大学生没那么幸福了……(20110227日扬子晚报)

“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正是江湖上传闻已久的清华国学院的“四大导师”! 加上李济,都是饱学之士,通今博古,学贯中西。王国维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梁启超赞其“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赵元任为美国康奈尔大学理学士、哈佛大学哲学博士,任清华国学院任导师时指导范围为“现代方言学”、“中国音韵学”、“普通语言学”。不仅会说33种汉语方言,并精通多国语言,被称为“中国语言学之父”。

五大导师受到敬崇,更在于独立思想和治学境界。陈寅恪在1929年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至今依然成为清华的一面旗帜。王国维的著名三境界说,其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正是当时一代人治学精神的高度凝炼和写真。赵元任曾告诉女儿,自己研究语言学是为了“好玩儿”。淡淡一句“好玩儿”背后藏着颇多深意:非功利主义,沽名钓誉,更不是哗众取宠,一本万利。(分别见百度百科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词条)所训诲出来的学子,想来也一定学养深厚,“德艺双馨”。李鸿樾“学问好,品德好,对人特别客气,生活简朴。”尤其是“每次批评学生或者老师,他都要给你深深鞠一躬,还作揖”,这种涵养与风度就决非一朝一夕之功。

难怪人们对于李鸿樾第一是羡慕。“这人也太幸运了。就算在当时的清华堂,也不是人人都能赶上这么强的导师阵容的吧。”一生中能得其中一位导师教授已是幸运,竟为五导所教,岂不是幸福中的幸福。除此,亦让人顿生“既生瑜何生亮”之喟叹,让后来者暗生嫉妒。用2009年即开始流行的熟词“羡慕嫉妒恨”,接下来当然就是“恨”了,“恨不相逢未嫁时”,恨不生在“当初”。

林黛玉曾诘问贾宝玉,“当初怎样,现在怎样”?当初,我们都不甚了了,只能从“史上最牛毕业证”历史文物中一睹当初教育的胜景,一睹大家的风范了。一个“国学门”专业,一年的学时,五大“名导”的言传身教,当是何等的恩惠。现在呢?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周光礼的新书《中国博士质量调查》显示,全国46%的博导同时指导的学生超过7名,最多的高达47名。大多数博士生已成为廉价高级劳动力,以至于近13%的博士生每月与导师交流不到1次,甚至还有3%的博士生反映未与导师交流过。(2010825日 长江日报)博士生教育尚且如此,硕士生教学只能等而下之了。

钱伟文质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根子正在于教学的“大师”早已远逝。一位网友称,“后生也算几进名校,可发现师者已逝,空余欺世盗名之徒”。更有愤激之言:“现在的导师都去做官去了,现在的地痞流氓做导师了!”

圣人已逝,大师不存!现在是金钱、麻将、蹓狗、快男、荧光棒,一夜情---生于这个时代,岂不徒留下“恨”字吗?“此恨绵绵无绝期”,非一人之恨,乃家国之恨也。

http://news.sohu.com/20110227/n279546168.shtml

http://baike.baidu.com/view/2024.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1997.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2029.htm

通联:安徽省砀山县道北东路45号刘效仁,235300,电话,05578038857

电子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