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该“惊艳”的文章为何没“惊艳”


     

原该“惊艳”的文章为何没“惊艳”

——评《南方周末》评论文章【能合作的国民才是稳定的基石】

刊发日期及版面2011317F29

 

 

■王攀 河南商报评论员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播系兼职教授

 

1】【能合作的国民才是稳定的基石】,既是文章的标题,也是文章的观点。

这个观点并无太强的说服力。

文章的意思可概括为:日本人在20113119级大地震发生之后的镇定、优雅、有序的表现,在于其长期的【从娃娃抓起的公民教育】——

“从小就开始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协调和互助意识,这种意识已烙在新日本人(战后宪政确立后的日本人——批注)的心中,形成了他们内心认同的一种秩序”。

可日本人面对地震的有序,真有这么高的高度吗?未必。

 

2】日本这次地震后,传统媒体、互联网,尤其是后者,以图片或文字的形式,传递着日本人的震后有序,进而反思,一是觉得日本人可敬,又说可怕,二是觉得中国人可怜,潜意识中是可悲。

这种反思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它罔顾了一个事实——

日本是一个岛国,地震多发。政府和社会肯定要长期教育国民面对地震应当怎么办,而屡屡出现的地震也给这种教育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基于此,日本人地震面前有序,一点都不奇怪。假如日本人慌乱,反倒让人奇怪了。

反过来看,中国人面对地震时无序。可以说是政府和社会长期缺乏地震应急教育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国民自己长期没有训练的表现,但放在中国这个地震对每个人来说并非频发的前提下,如果中国人在地震面前也能像日本人这么有序,那也倒让人奇怪了。

所以,我原本以为这篇评论能够让人耳目一新,可事实并非如此。

 

3】文章开篇说,【日本人终于开始表现得像“正常”人了】。

什么是“正常”呢?

文章第二段说:在地震发生第三天,“因为福岛核电站的形势日益恶化,流言一时大涨”,日本人也会【抢】购了——到超市抢购水和食品,把东京及其附近的超市都买空了;日本人也会【逃】命了——往大阪、名古屋方向的人和车多了起来;日本人也会【调侃】官员了——网民用“没关系”调侃着不断用这句话安慰国民的官房长官枝野幸男;日本人也会【控诉】政府了——控诉政府信息封锁;日本人也会【敏感】了——有人要求美军基地附近的居民随时留意美军的动向,一旦发现美军有撤离迹象,就要立刻通报……

显然,这里的“正常”,更多是比照中国人,比照媒体和互联网上日本人【可怕、可敬】的【有序】行为,在中国人眼中这些是不“正常”的。

文章第三段也点出了这种“正常”——“原来日本人也惜命,在大灾难面前,他们也会被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影响,也会【害怕、惊慌,乱发牢骚甚至造谣】”。

读到这时,我预想我会看到一篇惊艳的文章,结果我错了。

 

4】文章又回到了日本有序的【惊艳】表现上。

第四段说日本的有序:地铁疏散时【排队】,听政府的话呆在家里【不是四散逃命】,企业、公民、社团【自发投入救灾】……以此强调普遍的、读者都知道的【互助与秩序】的意义。而且,文章在互助与秩序面前又加上【谁都知道】,然后自叹,做到何其难。

真的难吗?不难。原因我在【2】中已经说过,无需赘言。

但文章显然将一个浅显的道理复杂化了,上升到第五段【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上。紧接着,又在第六段论述本文的论点【能合作的国民才是稳定的基石】。

 

5】文章认为日本人懂得互助和秩序,而且也能够做到。可文章第二段、第三段所指日本人也会“正常”,也会【害怕、惊慌,乱发牢骚甚至造谣】等无序表现。【优雅的社会性,而非野蛮的自然性】的日本人,为什么顷刻之间就变了呢?难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不是。日本人从面对地震的有序,到面对核难的无序,一是因为政府信息封锁,对政府不信任;二是地震多发,核难少见,日本人可以优雅地面对地震,却无法优雅地面对核难——这也进一步说明了【2】,日本人面对地震表现的有序并不奇怪。

显然,稳定的基石,是政府和国民互信、合作的结果,而不是国民之间【能合作】的结果。但文章只是在第七段提到【相信政府、媒体公布的消息是及时的、准确的】,也没有展开充分的论述,反而又把论述的重点转向国民之间的合作上来。

第六段首句【最关键的是能够合作的国民。这样的国民不是被驯服的、失去灵魂的机器,而是因为相互依存形成了一种内生的秩序,他们……】,强调的是人与人,而不是人与政府。

 

6】接下来,文章围绕国民之间的合作在错误的方向越走越远。

比如第八段的【公民教育】。其实,第九段的【信任社会】也是围绕国民的,不过,因为没有强调“国民”二字,可以让人善意地把国民合作拓展到国民和政府的合作、互信。

还好,在第十段,文章点到了政府之于国民信任的意义【当信任成为把政府、社会与个人连接起来的纽带,能合作的国民就会变成社会稳定最坚固的基石】。这是可怜的闪光点。

这个点里含有两个信息:①政府、社会与个人的信任;②能合作的国民才是稳定的基石。显然,①是前提,②是结论。也显然,①比②重要,如果没有①,②就不复存在——面对地震有序的日本人,之所以面对核难无序,并非不懂得【互助和秩序】;突然变得不会合作、无序了,是因为突然不相信政府了——政府有封闭信息的表现。

遗憾的是,文章将【能合作的国民才是稳定的基石】作为评论的标题;文章在论述中,几乎全部论述培养国民合作、国民合作意义等,显然是偏了方向。

 

2011319星期六

 

 

附文:【方舟评论】能合作的国民才是稳定的基石

 

南方周末评论员

 

【第一段】日本人终于开始表现得像 “正常”人了。

 

【第二段】2011314是地震发生后第三天。因为福岛核电站的形势日益恶化,流言一时大涨;许多人跑到超市抢购水和食品,东京及其附近的许多超市都被买空了;往大阪、名古屋方向的人和车多了起来;不信任的情绪在滋生,网民用“没关系”调侃着不断用这句话安慰国民的官房长官枝野幸男,控诉政府搞信息封锁,甚至有人要求美军基地附近的居民随时留意美军的动向,一旦发现美军有撤离迹象,就说明核辐射已非常严重,立刻发通报……

 

【第三段】原来日本人也惜命,在大灾难面前,他们也会被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影响,也会害怕、惊慌,乱发牢骚甚至造谣。的确,9.0级的大地震,横扫上万平方公里的海啸,还有随时可能失控的核电站,在这样一连串的灾难面前,如果没有一点害怕、惊慌,那才不正常。

 

【第四段】常说趋利避害是人之本能。身处险境,利己不损人已属难得,而日本人在地震之初的表现足以称得上惊艳二字。比如从地铁站疏散时居然还排着队;比如在核电站发生爆炸后,政府要求民众呆在家中,民众就果然呆在家里而不是四散逃命;再比如,没有谁发布命令或号召,学校、企业、社团仿佛本能般地投入到救灾之中,通讯免费、食物免费,如此庞大的社会动员却井然有序……谁都知道,突发事态下,只有合作、互助与秩序才能保证最大限度的利己利人,但要做到又是何其难。

 

【第五段】我们的中学课本这样教育我们的孩子们,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人区别于动物的最大特征就是其社会性。而同样会被负面情绪困扰的日本人,在灾难降临时,居然首先展现出的是他们优雅的社会性,而非野蛮的自然性,除了钦佩更让人好奇:他们究竟是如何克服对灾难本身以及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让整个社会在偌大的灾难之下依然从容镇定?

 

【第六段】最关键的是能够合作的国民。这样的国民不是被驯服的、失去灵魂的机器,而是因为相互依存形成了一种内生的秩序,他们并非不知道趋利避害,而是他们知道按照这样的秩序行动才能最大程度的趋利避害,利己利人。

 

【第七段】造就这样的国民必须努力培育一个长期稳定的互信氛围,它需要制度、法律的小心呵护,真正保障每个人的权利不被非法侵害剥夺,最大限度地让他人的自由成为自己自由的前提。还是拿这次地震为例,为什么地震发生时,日本人会排队撤离而不是一窝蜂的乱闯?理论上当然是这样效率最高,最有可能保住生命;但现实中让人们能这么去做的原因则更简单:因为他们相信身边的每个人都会这么做。同理,为什么日本人愿意老老实实呆在家里?不单因为日本拥有先进的核电技术和顶尖的工程技术人员,虽然这也很重要,更在于他们相信他们的政府、媒体公布的消息是及时的、准确的,法律和社会不会允许他们不明不白地失去生命,即便最糟糕的情况发生,他们也会得到真诚的帮助。

 

【第八段】日本人并不是从来都能做到这一点的。那是在战后宪政确立后,对国民进行长期公民教育的结果。日本的公民教育是真正从娃娃抓起的,即从小就开始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协调和互助意识,这种意识已烙在新日本人的心中,形成了他们内心认同的一种秩序。这种从内心中生长出来的秩序才是最可靠也最强大的秩序,九级地震、齐天海啸也难以摧垮。正因为如此,即便面临末日般的大灾难,日本人也能按照其文明的本能来行事。

 

【第九段】什么样的社会是脆弱的?是那种无法建立信任,无法实现合作的社会。日本这次也同时收获了教训。当爆炸的福岛核电厂被曝出曾在日常安全检查中作弊的消息后,社会互信顿时就有消解之虞。

 

【第十段】要造就一个健康有序的社会,先要拥有一大批这样从小经受公民教育洗礼的国民。当信任成为把政府、社会与个人连接起来的纽带,能合作的国民就会变成社会稳定最坚固的基石。这样的基石,大灾大难都摧毁不了,一个正常的刑事案件、一个意外、一个传闻或一根火腿更不能撼动其分毫。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5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