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潜规则 给力消费者


打破潜规则给力消费者
 
“年年315”,“天天315”,这样的口号再度叫响,无疑令人感奋,让人期待,同时也难免叫人心里滋生几许纠结。尽管随着法律规范的不断完善,维权意识的日益增强,以及职能部门的强化监管,消费环境大为改善,各种侵权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但是,消费者权益保护仍然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假冒伪劣阴魂不散,欺诈陷阱防不胜防,各类骗术不断翻新,特别是食品、药品领域的一些质量安全事件,更给消费者生命健康权受到严重威胁和伤害。
消费者权益保护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形形色色的侵权现象屡禁不绝,其中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如商家社会责任缺失、社会诚信意识相对匮乏、消费者维权机制尚欠完善等等,有待法治体系、监管体系等的进一步完善,需要全社会多方面联手协作,构建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屏障。破解消费者维权难题,当务之急是必须从强化监管入手,着手破除那些明显掣肘消费者维权的种种潜规则。
从最近几年比较有影响的侵权案件来看,大多是消费者举报、媒体曝光、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或是国外对某一产品实施查处后,相关部门才引起重视,介入调查,三聚氢胺事件如此,最近湖北查获的“锯末胶囊”大案也是如此。“不告不理”的潜规则,让侵权行为有机可乘、大行其道,因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遏制,给消费者造成本无法挽回的损失和危害。
近年来,每每发生质量安全事件,“目前没有这方面的国家标准”、“在法律上存在空白”等往往成为监管方面的理由,食品添加、汽车召回、手机吸费等莫不如此。新产品、新服务的标准、规则为什么总是姗姗来迟?咋不及时与国外标准接轨?就因为习惯于“亡羊补牢”潜规则。如果不是出了问题、有了后果才重视和行动,而将标准建设、法规完善、执法监管前移,一些侵权事件完全可以避免。
有一个现象大家有目共睹,每当315来临之际,消费者维权话题就会格外火热,一边是投诉井喷,另一边密集宣传,并集中开展执法检查。天天315,消费者维权显然不应该只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更在于平时。宣传法律法规,指导识别要领,传授防骗知识,开展执法检查,把维权工作做细、做实、做到家,消费者的权益才能真正得到切实保障。不知从何时起,315“突击维权”也成了潜规则。
破除“潜规则”,给力消费者,说到底,就是要时刻为消费者的权益着想,增强工作的主动性、能动性,尽心尽力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一着不让地抓好市场诚信建设,打造放心消费环境,把天天都是315从口号落实到行动,并且转化成消费者实实在在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