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这位素有"中国经济学界良心"之称的经济学家从90年初,不遗余力的建议将市场经济作为我们的基本经济制度,并最终得到认可,进而获得“吴市场”的称号,随后他又不断的呼吁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九五,到十五,以至于刚刚过去的十一五,这十五年过去了,经济增长方式依然粗放,依然没有转变,而同时在19日钓鱼台国宾馆举办的中国高层发展论坛,年迈的吴敬琏又再次盘点中国经济,指出过度储蓄和消费不足,货币超发,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未有根本性改变等问题
关于储蓄和消费以及投资问题,我感觉吴老的观点切中时弊,这些年经济增长方式单一也就是主要通过投资驱动的方式来推动经济增长是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要害因素,虽然消费也对经济增长贡献,但是由于比重低,所涉人群多,从而平摊下来每一个人的利润就很微薄,而投资主要是政府主导下的投资少则几百万,多则几十亿,上百亿,里面的利润可见没,同时如果哪个集团和个人中标,财富效应立即显现,与此同时我们要推动经济增长,而收入分配不合理,造成内需不足,这将迫使继续依靠投资来保持经济增长,比如国家发改委张平主任在论坛间接回应保持投资来扩大内需,这说明当局的思路依然没有转变,而这种投资驱动的方式注定要进一步拉大收入差距,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路在何方呀?
我们知道这几年吴敬琏一直在呼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一度认为被封杀,而我们知道吴老已经年迈80,仍然声嘶力竭的为改革发展呼吁,但是必定要受到年龄等方面制约,我想虽然学者们的观点未必一定正确,但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具有广泛共识的,只不过受到一些领导思想的束缚,同时改革者的力量未能凝聚,而变革旧体制,体制,必将受到旧体制受益方的抵制,所以我认为既然经济增长方式从上而下难以达成共识,那么来自民间的改革力量能否积聚,自下而上的推动改革,当然自下而上的推动改革也难以通过实际的经济转型来实现,因为地方也是有政府领导把持,其一行一行受到上面政策的制约,所以自下而上应在于下面凝聚更多的呼声,比如国家现在更关系民生就是成功的例子,来使上面有种改革的紧迫性,同时对这项改革也日益重视,其实可以说人民还是国家的主人,只不过自己没有积极参与其中而使自己被边缘化了。推动经济增长方式,每一个人都有责任,都应该作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