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中“回”字的讀音
賀宏亮
前幾天聽兒子背《語文》書上的古詩:《望天門山》(李白)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兒子念了好幾次,也沒有背下來。我分析原因,可能是因為普通話讀音,造成這首詩不押韻,關鍵的那個字是“回”。李白從小在四川綿陽出生長大,他的口音,很可能是唐代的四川話。想想看,我們今天的日常語言中,常常將“回來”二字或者“回”念作“huai”。所以我想詩中這個“回”字,也應該念“huai”。
李白還有名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這裏最後一個“回”字,也應該念“huai”。詩歌總要押韻才行。
今日中午得閑,我查了一下《說文》:回,轉也。從口,中象回轉形。囘,古文。護恢切。而在《康熙字典》中,“徘徊”的“徊”字:《廣韻》戸恢切。看來,在古音中,“回”和“徊”是同音。
我隨後檢索了一下《全唐詩》中李白的詩句,將韻腳上是“回”字的詩句列示於下:
1、「古風」
燕昭延郭愧,遂築黃金臺。
劇辛方趙至,鄒衍復齊來。
奈何青雲士,棄我如塵埃。
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
方知黃鶴舉,千裏獨裴回。
2、「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3、「北風行」
別時提劍救邊去,遺此虎紋金鞞靫。
中有壹雙白羽箭,蜘蛛結網生塵埃。
箭空在,人今戰死不復回。……
覆水再收豈滿杯,棄妾已去難重回。
古來得意不相負,只今惟見青陵臺。
5、「秋思」
燕支黃葉落,妾望自登臺。海上碧雲斷,單於秋色來。
胡兵沙塞合,漢使玉關回。征客無歸日,空悲蕙草摧。
6、「白毫子歌」
淮南小山白毫子,乃在淮南小山裏。夜臥松下雲,
朝餐石中髓。小山連綿向江開,碧峰巉巖綠水回。
7、「永王東巡歌十壹首」
二帝巡遊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
8、「和盧侍禦通塘曲」
十去九遲回。偶逢佳境心已醉,忽有壹鳥從天來。
9、「贈從孫義興宰銘」
天子思茂宰,天枝得英才。朗然清秋月,獨出映吳臺。
落筆生綺繡,操刀振風雷。蠖屈雖百裏,鵬鶱望三臺。
退食無外事,琴堂向山開。綠水寂以閑,白雲有時來。
河陽富奇藻,彭澤縱名杯。所恨不見之,猶如仰昭回。
10、「贈王判官,時余歸隱,居廬山屏風疊」
會稽風月好,卻繞剡溪回。雲山海上出,人物鏡中來。
11、「流夜郎贈辛判官」
函谷忽驚胡馬來,秦宮桃李向明開。
我愁遠謫夜郎去,何日金雞放赦回。
12、「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
五色雲間鵲,飛鳴天上來。傳聞赦書至,卻放夜郎回。
13、「宣州九日聞崔四侍禦與宇文太守遊敬亭…寄崔侍禦二首」
九卿天上落,五馬道傍來。列戟朱門曉,褰幃碧章開。
登高望遠海,召客得英才。紫綬歡情洽,黃花逸興催。
山從圖上見,溪即鏡中回。遙羨重陽作,應過戲馬臺。
再看其他唐人的詩句:
如:《池上》(白居易):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壹道開。
再如:《相和歌辭•蛾眉怨》(王翰):不意君心半路回,求仙別作望仙臺。倉瑯禁闥遙相憶,紫翠巖房晝不開。欲向人間種桃實,先從海底覓蓬萊。
這些詩句中的“回”字,大多應讀為“huai”才押韻。當然,唐代沒有普通話,各地讀音有異,唐詩中也有很多“回”字讀作“hui”才合韻的詩句。
《語文》書上還有一首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現在通行的教科書上,都是把“衰”讀為cui。我看這是顧頭不顧尾的做法。其實,把首句“回”也讀作“huai”,“衰”就讀作shuai,這樣全詩才合韻。
當然,這些關於讀音的辯證,不需要讓兒子知道。否則,當他在語文考卷上把“碧水東流至此回”或者“少小離家老大回”的“回”字註音為“huai”,那肯定會得到老師的一把大紅叉。
賀宏亮
前幾天聽兒子背《語文》書上的古詩:《望天門山》(李白)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兒子念了好幾次,也沒有背下來。我分析原因,可能是因為普通話讀音,造成這首詩不押韻,關鍵的那個字是“回”。李白從小在四川綿陽出生長大,他的口音,很可能是唐代的四川話。想想看,我們今天的日常語言中,常常將“回來”二字或者“回”念作“huai”。所以我想詩中這個“回”字,也應該念“huai”。
李白還有名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這裏最後一個“回”字,也應該念“huai”。詩歌總要押韻才行。
今日中午得閑,我查了一下《說文》:回,轉也。從口,中象回轉形。囘,古文。護恢切。而在《康熙字典》中,“徘徊”的“徊”字:《廣韻》戸恢切。看來,在古音中,“回”和“徊”是同音。
我隨後檢索了一下《全唐詩》中李白的詩句,將韻腳上是“回”字的詩句列示於下:
1、「古風」
燕昭延郭愧,遂築黃金臺。
劇辛方趙至,鄒衍復齊來。
奈何青雲士,棄我如塵埃。
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
方知黃鶴舉,千裏獨裴回。
2、「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3、「北風行」
別時提劍救邊去,遺此虎紋金鞞靫。
中有壹雙白羽箭,蜘蛛結網生塵埃。
箭空在,人今戰死不復回。……
覆水再收豈滿杯,棄妾已去難重回。
古來得意不相負,只今惟見青陵臺。
5、「秋思」
燕支黃葉落,妾望自登臺。海上碧雲斷,單於秋色來。
胡兵沙塞合,漢使玉關回。征客無歸日,空悲蕙草摧。
6、「白毫子歌」
淮南小山白毫子,乃在淮南小山裏。夜臥松下雲,
朝餐石中髓。小山連綿向江開,碧峰巉巖綠水回。
7、「永王東巡歌十壹首」
二帝巡遊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
8、「和盧侍禦通塘曲」
十去九遲回。偶逢佳境心已醉,忽有壹鳥從天來。
9、「贈從孫義興宰銘」
天子思茂宰,天枝得英才。朗然清秋月,獨出映吳臺。
落筆生綺繡,操刀振風雷。蠖屈雖百裏,鵬鶱望三臺。
退食無外事,琴堂向山開。綠水寂以閑,白雲有時來。
河陽富奇藻,彭澤縱名杯。所恨不見之,猶如仰昭回。
10、「贈王判官,時余歸隱,居廬山屏風疊」
會稽風月好,卻繞剡溪回。雲山海上出,人物鏡中來。
11、「流夜郎贈辛判官」
函谷忽驚胡馬來,秦宮桃李向明開。
我愁遠謫夜郎去,何日金雞放赦回。
12、「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
五色雲間鵲,飛鳴天上來。傳聞赦書至,卻放夜郎回。
13、「宣州九日聞崔四侍禦與宇文太守遊敬亭…寄崔侍禦二首」
九卿天上落,五馬道傍來。列戟朱門曉,褰幃碧章開。
登高望遠海,召客得英才。紫綬歡情洽,黃花逸興催。
山從圖上見,溪即鏡中回。遙羨重陽作,應過戲馬臺。
再看其他唐人的詩句:
如:《池上》(白居易):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壹道開。
再如:《相和歌辭•蛾眉怨》(王翰):不意君心半路回,求仙別作望仙臺。倉瑯禁闥遙相憶,紫翠巖房晝不開。欲向人間種桃實,先從海底覓蓬萊。
這些詩句中的“回”字,大多應讀為“huai”才押韻。當然,唐代沒有普通話,各地讀音有異,唐詩中也有很多“回”字讀作“hui”才合韻的詩句。
《語文》書上還有一首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現在通行的教科書上,都是把“衰”讀為cui。我看這是顧頭不顧尾的做法。其實,把首句“回”也讀作“huai”,“衰”就讀作shuai,這樣全詩才合韻。
當然,這些關於讀音的辯證,不需要讓兒子知道。否則,當他在語文考卷上把“碧水東流至此回”或者“少小離家老大回”的“回”字註音為“huai”,那肯定會得到老師的一把大紅叉。